弘揚“上海精神”,共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
- 發布時間:2024-07-11 10:52:47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7月7日電(記者 王鏡榕 實習生 唐芯蕊)7月2日至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在阿斯塔納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以下簡稱“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并應邀對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此次峰會成功舉辦,訪問成果豐碩,受到國際輿論廣泛關注。
共贏未來 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走深走實
暨南大學教授林學軍接受本網專訪時指出,上合組織成立于2001年6月,該組織源于中蘇之間的邊界談判,維護地區安全。如今該組織已經發展成為各成員國之間開展經貿、人文合作的多功能綜合性國際組織。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已成為上合組織不斷發展壯大的遵循,也是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一面旗幟。上合組織覆蓋歐亞大陸60%以上的面積,人口占世界的近一半,將成為本地區陸海運輸走廊,為歐亞大陸經濟發展提供戰略機遇。經歷23年的風風雨雨,上合組織逐漸從一個區域性組織成熟蛻變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維護和平,發展經濟力量,是全球南方的中心。
本次上合組織峰會意義非凡。其重要意義有以下三點,一是宣揚中國一直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理念。上合組織峰會前夕,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紀念大會。當今世界格局動蕩,戰火紛飛,俄烏沖突未平,巴以沖突又起,每天都有流血事件發生,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是全球沖突的根源,世界人民祈盼和平,渴望發展,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睦鄰、安鄰、富鄰就是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擔當盡責、對公正合理國際秩序的不懈追求。
二是弘揚“上海精神”,共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2018年的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上,“確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理念”寫入成果宣言。2023年5月舉行的中國—中亞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到建設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該命運共同體包括安全共同體、經濟共同體、衛生健康共同體等,這是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一個具體行動,將會對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產生示范效應。
三是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走深走實。習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阿斯塔納是“一帶一路”的首倡之地。“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現在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和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之一。許多上合組織成員國紛紛主動將自己的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進行對接,合作共贏的理念為世界各國特別是上合組織成員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如,哈薩克斯坦的札納塔斯風電站、圖爾古孫水電站、奇姆肯特煉廠現代化改造等重大戰略項目順利建成投產,中哈原油管道、天然氣管道安全穩定運營,農產品快速通關“綠色通道”實現全覆蓋,還有西安陸港碼頭落成啟用,“雙西公路”、中歐班列暢通無阻,為中哈兩國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塔中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共同實施了一系列合作項目,亞灣—瓦赫達特鐵路橋隧道、杜尚別2號熱電廠、中泰新絲路塔吉克斯坦農業紡織產業園等有力促進了塔吉克斯坦發展。又如剛剛落地的中吉烏鐵路項目,將徹底打破中亞地區沒有出海口的限制,中亞由此有機會成為整個亞歐大陸重要的交通樞紐。
上合組織:共同繁榮振興的可靠戰略依托
習近平主席分別出席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會議和“上合組織+”峰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主席深刻分析國際形勢,指出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上合組織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站在公平正義一邊,對世界至關重要。團結協作是上合組織一路走來的成功經驗,中方愿同地區各國一道,繼續弘揚“上海精神”,把穩正確方向,將上合組織打造為成員國實現共同繁榮振興的可靠戰略依托。
暨南大學教授林學軍接受本網專訪時指出,本次上合組織峰會亮點紛呈。主要的亮點有以下兩點,一是首次開啟“上合組織+”的峰會模式,代表性更廣,會議影響力更足。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以及獨聯體、經合組織、亞信、集安組織、歐亞經濟共同體等國際組織負責人也應邀參加此次會議。這表明“上海精神”深入人心,上合組織越來越受到國際組織的認可,在全球治理的影響力越來越大。2023年,聯合國大會表決通過了《聯合國同上海合作組織的合作》決議。這次峰會特意邀請了古特雷斯秘書長出席,就是向世界發出了“捍衛多邊主義”的鮮明訊息。習近平主席與古特雷斯秘書長會見時再次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也表明中國始終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習近平主席在出席“上合組織+”峰會時呼吁,建設團結互信、和平安寧、繁榮發展、睦鄰友好、公平正義的共同家園。阿斯塔納宣言,以及“關于各國團結共促世界公正、和睦、發展的倡議”等文件讓人們深切感受到,上合組織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站在公平正義一邊,努力推動建立全面和平、安全、穩定、民主、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新格局方面的堅定決心,并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二是上合組織正式接納白俄羅斯為成員國,成員國擴大為10國,上合組織影響力也進一步擴大。白俄羅斯處于歐洲地理中心位置,有利于加強歐亞大陸的聯系。從最初的6個成員國,到今天隨著白俄羅斯的加入,擁有10個成員國、2個觀察員國、14個對話伙伴,世界感受到上合組織蓬勃的生命力。現在“希望加入上合組織的國家排成了隊”。盧卡申科總統在發言中認為上合組織具有凝聚力,成員團結,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持續加強。上合組織的擴容使之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口最多、潛力最強的綜合性區域組織。該組織具有了獨特的吸引力與號召力,增強地區和平力量及經濟增長的動力。
上合組織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首先是成員國關系面臨的挑戰。上合組織成員國具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政治經濟制度、利益追求,因此在一些問題上難免會出現分歧、矛盾和競爭。尤其自擴員后,新的問題也隨之產生。主要是印巴關系、中印關系難于處理,加上最近美國和西方集團加強拉攏印度,讓其做“印太戰略”的龍頭,參與圍堵中國行動,挑撥中印關系,影響成員間的相互信任,破壞經貿合作。其次是經貿等領域合作存在的短板。如缺乏融資機制,融資渠道較狹窄;貿易便利化仍有待完善;大部分國家表態支持“一帶一路”倡議,但仍有個別國家對“一帶一路”表示疑慮,因此,推進“一帶一路”經濟合作還面臨一些深層次課題亟待積極應對。
弘揚“上海精神”,共建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
中亞是歐亞大陸的戰略要地,是大國爭相爭取的對象,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習近平指出,中國同中亞五國30年合作的成功密碼,在于我們始終相互尊重、睦鄰友好、同舟共濟、互利共贏。這四項原則是在合作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和共同財富,是中國同中亞國家關系行穩致遠的政治保障,也是中國同中亞國家友好交往繼往開來的力量源泉。
暨南大學教授林學軍接受本網專訪時指出,上合組織應堅持以“上海精神”為核心的新安全觀、新合作觀、新發展觀和新文明觀,走出一條新型區域組織合作之路。上合組織樹立了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共同建設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
第一,加強上合組織成員間的戰略互信,增強組織的凝聚力。首先,在上合組織框架內構建中、俄、印“三邊機制”,加強全球事務的合作與交流。共同維護聯合國的權威和地位,捍衛多邊主義和國際法基本準則,為全球南方發聲,推動建設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其次,在中俄戰略協作下,積極創造機會促進印度和巴基斯坦和平對話,有效緩解印巴之間的矛盾、問題和沖突。最后,加強反恐,反對“顏色革命”,增強地區安全穩定性,強化地區安全保障機制,增強各國安全感、信任感。
第二,以中亞合作為重點,帶動組織成員全面合作。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深居歐亞大陸腹地,總面積約40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7500萬。我國應當以西部開發與中亞合作相結合,讓新疆成為中亞合作的“核心區”,建立帶動中國西部發展的新引擎。對中亞國家而言,維護五國的獨立與主權,拓展對外合作通道,擺脫內陸國交通瓶頸,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均需要中國的資金、技術、市場和人才支持,因此,這個合作是互利共贏的。一方面,我們要加強與中亞五國的經貿合作,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造福區域內人民。另一方面,要加強多層次的交流,將“中國+中亞五國”外長會晤機制擴大到元首、議會、政黨,以及經貿、人文、安全等其他政府部門,發展地方合作,增加友好省市的數量,擴大民間合作,開展科技、旅游、教育等各領域社團組織交流活動。
第三,落實新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進一步推進區域內經貿合作和區域一體化進程。首先,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公平市場準入環境和特殊與差別待遇的制度,反對“脫鉤斷鏈”“小院高墻”等貿易保護主義行徑和貿易壁壘。其次,加強與各成員國的經貿關系。中國與中亞國家貿易發展快速,商務部2021年1月數據顯示,中國和中亞五國的貿易額從建交之初的不到5億美元躍升至501億美元,20年增長一百多倍。其三,開展貿易談判,實現互利互惠的合作。幫助中亞等國家建設一批能夠填補產業空白的制造業項目,完善區域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和資金鏈。其四,加強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物流潛力。其五,改善營商環境和服務保障機制,擴大中國市場準入,助力中亞等國家工業化。最后,還要探索第三方合作,共同開拓國際市場,共同應對國際市場波動等不利因素沖擊。
第四,吸收組織成員,擴大上合組織朋友圈。首先,要努力吸收新成員。把一些理念相同、相近的國家加入組織,壯大全球南方的力量。其次,上合組織要加強與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歐盟、東盟等世界性或者區域性的國際組織加強聯系,探索適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全球治理規則和方法,減少全球治理赤字,提出更加有代表性、普遍性、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促進全球共同發展,提高上合組織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