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識促進合作 規避對美輿論誤區
- 發布時間:2024-04-10 10:15:25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4月8日電(記者 王鏡榕) 近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華引起中國媒體的廣泛報道,有消息稱,"美國財長耶倫在北京開完記者會后跑去喝啤酒了,品嘗時還頻頻點頭。"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就相關話題接受本網專訪時表示,與近年來對美報道不一樣的是,這次輿論的松弛感更強一些,比如常聚焦在耶倫的飲食穿著等生活細節上。王文強調,輿論對美國的微妙調整本身就是社會預期變化的一種細微折射。
耶倫訪華就是一次很好的輿論微調嘗試
中宏網記者:結合近年來中美貿易爭端以來的輿論戰,您怎么看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華以來的最新動向?
王文:近幾年來,穩預期已經成為深度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關系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重要課題。目前,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已發揮了一定的"穩預期"作用,但提升社會預期的任務仍然很重。為此,作為智庫學者,我以為,還可以從對"美國"--這個影響中國崛起最大外部變量之一--的日常輿論報道入手,稍微調整一下長期以來對美負面報道為主的輿論環境,讓普通民眾尤其是中產階層仍相信中國對美斗爭意在推進兩國合作、中國仍在向強國學習并在大邁步地超越。久而久之,這種普遍想法會轉化為推動經濟強勁復蘇的新動力和積極預期,這次耶倫訪華就是一次很好的輿論微調嘗試。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們注意到中國媒體介紹美國先進科技水平的少了,講述美國國力仍然強盛的少了,呼吁中國仍然要向美國學習優點、推動中美合作的聲音也越來越少。相反,講述美國衰落、政治內斗、經濟風險、種族矛盾、槍支泛濫、對外霸權、煽動戰爭、外溢危機等話題,占據中國對美報道的很大篇幅。
目前,美國已全面鎖定中國為競爭對手,對美批判本身就是必不可少的輿論手段。必須承認,這些對美的批判論述起到了相當有效的鼓舞士氣、對外斗爭、展示國力、唱響光明的作用。
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中國GDP總量距美國的差距被拉開、智能科技進步速度趕不上美國、資本市場的繁榮程度相較于美國不可同日而語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出現,對美負面輿論報道起到的邊際效應正在不斷下降,相反,對社會預期的沖擊則在上升。
我以為,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對美負面輿論報道與美國國力的真實情況仍有一定的出入。盡管當前美國政治內斗嚴重、經濟危機隱患很大、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對美負面輿論報道在一個側面是符合事實的,但另一方面,美國科技創新力仍是遙遙領先于世界,美國國內自我糾錯與調節能力仍是具備的,通過對外轉嫁危機進而鞏固本國對諸多崛起國家領銜優勢的手段仍然存在,其所謂"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與價值觀念在世界上仍具有較大吸引力。
據我的觀察,世界多數人包括中國中產階層在內的相當一部分人都相信,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仍然是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國家。在這樣的趨勢下,對美負面輿論報道占絕對主流,對中國官方媒體的公信力是有影響的,更容易讓外界誤讀,"中國式民主""中國式現代化"等只是強調"中國式",而未突出"民主""現代化"實質。
值得警惕的是,對美負面輿論報道正在助長國內一些錯誤的思潮,比如,現在在互聯網輿論中相當流行類似論調:將美國視為敵人,反對中美合作,否定民營經濟,批判資本作用,全盤否定華爾街的優勢,甚至仇恨富人階層,鼓動對外戰爭,迷信中國第一……
久而久之,這種極端偏執和錯誤的思潮正在轉化為對民間投資的壓制、社會創新的"躺平"、中外合作的遲滯、對外開放的停滯等負能量,成為重度抑制社會預期復蘇的新變量。
當然,就對美負面輿論報道的適度調整,不代表那些負面報道是全部錯誤的,更不是說對美負面輿論報道要180度大轉彎、變成對美國的謳歌或完全正面報道。
作為智庫學者,我認為,實事求是地看待美國,多元化地安排當下對美報道與評述的輿論尺度,適時增加正面對美報道與評述的內容,該批判就批判,該肯定就肯定,這樣,對內有助于撫慰許多中國中高收入者對美國的特殊情結,對外也可能會起到塑造中國開放形象、緩和中美關系的積極作用,最終將有助于實質性的提升社會預期,復蘇經濟活力,助推國家持續崛起。
越談學習美國,越有可能推動國家強大
中宏網記者:中國有句古話,"三人行必有我師",強調人非圣賢,"擇其善者而從之",您怎么看待美對我戰略圍堵下,如何促進中美人文交流的回歸正常與發展之道?
王文:長期以來,美國都是中國最大的外部影響變量之一。近幾十年來,美國對華宣傳與意識形態滲透,更讓相當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中高收入者一度迷信,美國式民主自由制度是中國發展的真正彼岸。21世紀以來,年均40萬赴美國留學人數(約占中國對外留學的50%)、每年數以萬計的中高收入者移民美國或在美國購置不動產、美國長期是中國第一大對外貿易國家,都說明了美國對中國發展的影響力仍是相當大的。
這些年,中國對美霸權的揭批、對美敢于善于斗爭的成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弘揚等工作部分扭轉了這批人"溢美""恐美""美美"的錯誤觀念,其積極作用是首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那批與美國有千絲萬縷聯系(觀念、親緣和情誼等)、數以百萬計的中高收入者在相當大程度上仍是增加民間投資、呼吁社會改革、追求私有財產保護、向往國際遷徙便利、要求政府減少干預的主力人群之一。對美負面輿論報道的微調,適當說一說美國的正面信息,將會重燃這批中高收入者對中美合作的信心,進而助推他們對中國發展的整體信心。
更重要的是,對美正面輿論報道的適當增加,有助于國內能以更加寬廣、更多元化的視野來看待世界的發展。長期看,美國的確是一個衰落的趨勢,但當下美國仍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國家優點與創新優勢。承認這一點,將會進一步推動中國社會的思想解放,助力一系列開放政策的落實,還會壓制"極左"思潮的泛濫,激發敢于善于對美"競中求合"的斗爭靈巧度,平滑發展相對不足的社會矛盾,讓民眾對追求美好生活的勁頭更足。
從對外傳播的角度看,對美正面輿論報道的適當增加,也有助于對外展示中國友善、開放與兼容的國家形象,緩解中國與西方社會的觀念矛盾,疏解越來越多外國人士對中國的誤解,吸引更多國際人才尤其是歐美國家的頂級人才到中國來求職就業、旅游觀光、訪學交流,進而讓國家發展享受更多的開放紅利。
踐行三大原則,把握對美斗爭與合作的正確方向
中宏網記者:習近平主席提出中美關系要堅持的"以和為貴、以穩為重、以信為本"三大原則,這次耶倫財長訪華,中方強調通過努力工作將"舊金山愿景"轉為"實景"。結合當前對美輿情,您有何具體可操作建議?
王文:提幾個適當正面評價美國的務實建議。按照兩國元首舊金山會晤精神,適度調整對美輿論調子,決不是對美國的妥協,也不是要放棄對美敢于善于斗爭,更不是要對美國負面事件與霸權行徑的置若罔聞,而是要讓當前對美國的輿論環境更加多元化、立體化、客觀化、自信化。
對此,我認為,在保持當前報道美國的多年慣性輿論基礎上,不妨適當做一些正面報道與評述美國的增量。
第一,建議中國官方媒體適當增加對美國科技創新、社會慈善、大學教育、股市繁榮等明顯優于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新聞報道量。當前,美國智能科技投資占全球50%以上,數以萬計的慈善基金會是拉動富人參與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此外,美國大學教育仍是全球同業的佼佼者,長達數十個月的股市繁榮讓美國社會逐漸走出疫情陰霾。對于這些顯而易見的美國優勢進行正面報道與客觀評述,不僅會加大中國國內相關領域的深化改革與全方位開放進程,更有助于讓民眾看到國家持續擴大開放、全面深化改革的堅定決心。我相信,適當增加正面的美國報道,在某種程度上,考驗的是新時代中國媒體界人士的時代責任與新聞理想。
第二,建議相關中國智庫撰寫并發布類似《中美實力真實狀況》主題的研究報告。中國在制造業、電子商務、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超過美國,美國近20年來對世界的破壞作用強于建設作用,這些都是中國智庫需要深度研究和揭示的。但另一方面,中國在GDP總量、金融市場、軍事力量、科技創新等多個領域仍不如美國,客觀理性的評估報告撰寫與發布,會讓民眾看到國家實事求是、理性客觀、孜孜以求推動民族復興的努力,也會有助于各級政府部門為各個行業努力趕超美國創新方法。事實上,改革開放45年的中國進步史,在相當多的行業就是一部趕超美國的歷史。中國智庫近年來敢于善于揭批美國對外政策與發展弊端,是爭奪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表現;同時,敢于善于承認對美國總體實力的差距,也是對國家發展責任感與使命感的重要體現。
第三,建議相關官員在對外發言時偶爾真誠地提幾句"感謝美國投資""要向美國學習優點"的話語。中國必須毫不猶豫地批判美國遏制中國政策、美國對世界穩定的破壞以及美國霸權主義的囂張,但另一方面,中國人也必須承認美國對中國改革開放45年來的投資參與和各類管理經驗、人才培養的分享。尤其美國社會慈善機制的先進、許多美國人熱情與善良、智能科技創新的震撼,是非常值得中國人由衷地贊賞的。更自信地說,對仍作為全球第一強國美國在不少發達領域的贊許表態,有助于展示中國謙遜、溫和、感恩的國家形象,更有助于讓民眾看到中國主動尋求中美緩和、推動中美合作的努力。
第四,建議各類機構頻繁邀請美國知識與輿論精英到中國非一線城市進行深度調研。北上廣深的城市盛況,對不少美國精英來講已是耳熟能詳了。但是對于復雜、多元、厚重的中國社會,美國精英們是缺乏足夠了解的。近年來,針對美國政客與智庫造謠、渲染中國頒布《國家安全法》《反間諜法》后的社會不友好與不安全,中國相關機構多批次地邀請美國人士來華調研,廣泛開展對美公共外交,安排他們去梁家河、杭州、新疆、西藏、浦東、義烏等美國人感興趣且又有重大意義的地方,仍由他們隨便走隨便看,會有助于在國內外輿論中放大中美合作的積極效應以及中國致力于緩和中美關系的努力,將會起到非常好的國內社會寬松與中外情緒緩解作用,更有助于社會預期的提升。
總之,提升社會預期是一項漫長且不易的任務。相比之下,微調對美輿論,難度小,成本低,見效快,刻不容緩。相信在對美輿論的微調下,會產生杠桿效應,助推一系列深化改革與全方面開放的配套政策落實,中國社會預期一定會逐漸好轉,經濟復蘇的勢頭也會不斷加快,最終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也必將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