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擴大內循環的質量水平
- 發布時間:2024-01-04 08:49:15
- 來源:中宏網
2023年12月21日,聚焦“堅持依靠改革開放 增強發展內生動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與2024年經濟形勢前瞻”主題,中宏論壇第四十四場在線研討會召開。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黃慶華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以下是黃慶華的發言:
202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們有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化了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必須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使國內大循環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擴大內循環的質量水平,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釋放內需潛力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國內需求潛力需要穩定就業水平,提高居民收入,鼓勵居民擴大消費,引導企業擴大有效投資。從人群結構來看,中等收入群體是購房買車、教育醫療、休閑旅游等中高端商品和服務消費的主力軍,是引領消費結構向高端化、多樣化、個性化升級的中堅力量,對于擴大內需有強大支撐作用。因此,要著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使之成為擴大消費的主力軍。從區域結構來看,大都市圈和城市群是擴大內需的主要載體,要繼續深化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新型城鎮化格局,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使城市群成為國內大循環的核心樞紐和戰略支點。同時,還需要大力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升農村居民的消費檔次,促進城鄉消費融合發展。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提升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水平。一是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的要素市場。要素市場的核心問題主要集中在建設用地市場、資本市場、企業家市場、數據要素市場等方面。二是推進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健全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盡可能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不當干預。三是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方式。完善市場化交易制度,提高要素自由流動程度。另一方面,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提質增效。推進市場信息化建設,履行好市場監管職責,保護消費者權益;抓住全球價值鏈重塑契機,提升國內商品和服務的價值鏈水平,將價值鏈拓展為“研發設計→品牌營銷→加工制造”完整鏈條;抓住服務貿易回流契機,推動傳統服務貿易向內生長,滿足國內服務消費的新需求,加速新興服務貿易向外生長,締結與全球服務體系的新聯系。
加快推進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步伐。按照南京大學劉志彪教授的觀點,構建統一大市場存在兩大主要障礙:一是來自具有“準市場主體”地位的地方政府,它們可以行使分割市場的行政壟斷行為;二是來自具有市場實力的壟斷企業,它們也具有分割市場的行為能力。轉軌時期具有“準市場主體”地位的地方政府,經常行使三種分割市場的行為:一是各自為政、競相比拼政策優惠,制定一些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區域性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結果形成了地方性市場壁壘;二是依據所獲得的稅收、產值等本地利益,實行地方保護的財政補貼政策和各類優惠政策,結果造成對外地企業的歧視和排斥;三是在本地舉行的各種招投標活動中,限制、排斥外地企業參與,規定各種有利于本地企業中標的政策。壟斷企業的壟斷行為主要有三種:一是地方政府借助國有企業行使行政壟斷權力,規定某類業務必須讓具備某種特殊資格的國有企業去做;二是某些在關鍵技術、品牌或者渠道等方面具有市場實力的企業,利用市場勢力行使攻擊、壓榨國內競爭對手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行為;三是利用市場以及相關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大肆進行不公平不公正交易,對消費者行使詐騙、壓榨、盤剝等行為。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基本路徑是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通過區域融合發展,逐步過渡到國內統一大市場形成。
全面推進全國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國內大循環的覆蓋面。只有實現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國內大循環的空間才能更廣闊、成色才能更足。一是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經濟和人口的主要承載空間形式,符合客觀經濟規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也主要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及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等的輻射帶動作用。二是發揮鄉村振興重要作用。鄉村既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場,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鄉村作為消費市場和要素市場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城鎮化建設,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增強城鄉經濟聯系,暢通城鄉經濟循環。三是消除區域壁壘。防止各地搞自我小循環,打消區域壁壘,真正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深度融合,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暢通國內大循環。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主要包括:圍繞市場主體去繁簡苛,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優化經常性涉企服務,支持市場主體創新發展;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監管,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穩定市場預期和基本盤,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等方面。當前最急需的是穩定市場預期和基本盤。一是加強政策預期引導并優化政策落地機制。建立健全常態化政企溝通機制和營商環境投訴處理機制,進一步加強政策預期管理,完善政策制定程序。營造政策落地良好環境,多地出臺有利于市場健康發展的政策,保持政策預期的穩定性和一致性。二是完善就業服務,穩住市場主體基本盤。堅持就業優先政策,把培育和壯大市場主體作為完善就業服務,提升就業質量的主戰場;破除各種不合理限制,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發展,加強新經濟新業態的知識技能培訓,更好滿足經濟轉型升級對就業技能的需求。三是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完善市場主體產權保護制度,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開展商標專利巡回評審和遠程評審,建立商標惡意注冊快速處置聯動機制,同時加強海外知識產權維權協作;健全政府承諾合法性審查制度和政府失信補償、賠償與追究制度,重點治理各領域政府失信行為;全面清理違反法定權限和程序設定的罰款事項。
推進產業鏈、價值鏈和產業集群發展。由于美國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中美經濟關系受到破壞,在追求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同時還需考慮國家絕對安全原則,即在考慮經濟效率的同時,把追求產業安全可控性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標準。加之疫情的負面影響,導致全球產業鏈在縱向分工上趨于縮短,在橫向分工上趨于區域化集聚。隨著中國產業鏈集群的升級,未來全球產業的競爭態勢,將會從過去跨國公司總部面對無數分散供應商的格局,轉化為產業鏈與產業鏈、集群對集群的競爭。從國內大循環來看,一方面,要推動優勢產業鏈發散式延展,加強區域產業政策協同,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空間布局;另一方面,要深化優勢產業融合發展,探索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一二三產業及相關資源要素高效整合,推動產業基于核心技術優勢的業務拓展。著眼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而言,既要深化國際產業鏈開放合作,鼓勵境內企業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協作,培育核心競爭能力以實現全球價值鏈升級,又要發揮外資的積極作用,最大限度吸引全球先進技術等資源要素,推動國內產業鏈提質增效,還要加強各國發展戰略聯通,最大程度消除非經濟因素干擾,共同構筑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以數字經濟賦能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激發數字經濟發展活力,關鍵在于持續創新,夯實基礎研究,掌握高端技術,探索新型商業模式,優化創新發展環境,增強經濟發展韌性,打通數字經濟發展渠道。一是重視數字高端技術基礎研究,提升基礎研發能力。從基礎研究做起,促進數學模型、算法設計、模擬訓練“一脈相承”,形成充分的技術儲備,持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鼓勵形成各類有助于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新技術、新產品,防止因外部沖擊而導致產業鏈斷裂,并掌握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動權。二是優化信息共享的軟硬環境,大力發展“互聯網+”。加大對數字技術基礎科學與產業共性技術研究的投入力度,更加重視6G、區塊鏈、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加強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Wi-Fi6的商用和覆蓋,推進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實體經濟數字化改造。繼續推動創業園、加速器、孵化器等“雙創”載體建設,不斷完善注冊、融資、專利申請、法務等相關配套服務。三是鼓勵商業創新和技術創新,加快數字產業化進程。完善競爭性市場制度,加強技術創新法律體系建設,為技術創新提供保護。推動線上與線下、制造與服務、科技與市場、產業與金融相結合,鼓勵企業創新商業模式。聚焦通信、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搶占數字經濟產業化先機。
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復旦大學張軍教授認為,雙循環的核心是技術能夠實現雙循環,這需要我們在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如果這些卡脖子的關鍵技術能夠突破的話,就可以從技術層面將兩個循環的打通。技術不僅可以由我們自己來提供,也可以走出去。在對外開放安全底線方面,面向雙循環發展格局的科技戰略導向是基于“安全暢通”的全新戰略理念,健全內循環體系下的科研攻關等方面技術評估、重大科技專項的聯合攻關指揮與保障體系,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在全球競爭中化解系統性風險的能力,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與價值鏈乃至產品鏈的安全性與暢通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具體而言,在體制引領方面,要發揮好新型舉國體制作用,引領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攻關;在產業牽引方面,要以未來產業構建產業發展新生態;在企業轉型方面,要有一批邁向整合式創新型戰略下的世界一流企業。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