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業綠色化為支點撬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 發布時間:2023-10-21 13:53:41
- 來源:光明網
從長遠來看,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根本上依賴于長江流域高質量的生態環境。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實現產業綠色化。產業綠色化發展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為目標,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為此,需要優化產業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并著力加強污染物治理。
優化產業結構。一是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發展。依托長江經濟帶現有的產業基礎和龍頭企業,引導生產要素向沿線競爭力更強的地區聚集,打造一批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加快鋼鐵、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紡織、輕工、機械等行業綠色化升級改造,加大去產能、去庫存力度,鼓勵企業跨區域兼并重組,堅決淘汰落后產能。落實能耗“雙控”目標和碳排放強度控制要求,推動重化工業減量化、集約化、綠色化發展。嚴格執行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行業產能置換政策,強化環保、能耗、水耗等要素約束,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
二是培育壯大綠色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構建能源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產業發展新引擎,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船舶、高端裝備、能源電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長江經濟帶產業向高端化邁進。推動綠色制造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打造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龍頭骨干企業,加快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三是打造世界級綠色產業集群。以沿江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為主要載體,以大型企業為骨干,加強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重大技術產業化和應用示范。引導生態脆弱地區發展與資源環境相適宜的特色產業和生態產業,鼓勵資源豐富地區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提高長江經濟帶產業綜合集成水平,培育一批集聚程度高、研發實力強、知名品牌多、技術水平領先、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聯合打造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汽車、家電、紡織服裝等世界級制造業集群。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一是增加研發投入。提高綠色技術研發經費投入,增加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科研活動的科研經費支持。設立綠色技術創新專項資金項目,提供材料采購、技術改造、設備升級等支持。同時,建立綠色技術創新激勵機制,鼓勵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大綠色技術創新力度,通過獎勵和等級評定等方式激發創新活力。
二是強化創新基礎平臺。加強長江經濟帶現有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提升長江經濟帶創新策源地作用。加大對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創新能力建設的投入力度,運用市場化機制,建立工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科研機構。在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建立和完善一批創新成果轉移轉化中心、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和產業專利聯盟。
三是集聚高層次人才。結合長江經濟帶的發展需求,針對人才實施個人所得稅減免、薪酬補貼等優惠政策,以吸引高層次人才集聚創新創業。建立高層次人才雙向流動機制,鼓勵地方和企業就急需緊缺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給予薪酬補貼。加快建設上海張江國際人才試驗區,推動沿線地區聯合設立大型專業人才服務平臺,完善人才需求信息發布方式,加強人才供需銜接,提升平臺服務能力。
四是強化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健全綠色技術交易平臺管理制度,完善基礎甄別、技術評價、知識產權服務和保護等機制,提升綠色技術交易服務水平。健全綠色技術推廣機制,圍繞節能降碳、清潔能源、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環境保護、生態保護修復等重點領域,適時遴選先進適用綠色技術,發布綠色技術推廣目錄,提升創新綜合效益。
促進綠色低碳發展。一是提升沿線清潔生產水平。以《清潔生產促進法》為準則,探索新的審核模式,包括重點行業企業的快速審核以及工業園區和集聚區的整體審核,提升沿線重點行業和園區的清潔生產水平。針對沿線地區的有色金屬、印染、造紙、制革和食品發酵等重點耗水行業,進一步加大清潔生產技術推廣力度,從源頭減少水污染。此外,建設“互聯網+”清潔生產服務平臺,引導中小企業優先實施免費或低成本生產方案,鼓勵和支持技術改造方案實施。
二是加快能源結構低碳轉型。一方面,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重,加大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的推廣應用。嚴格合理控制鋼鐵、煤化工和水泥等行業的煤炭消費,鼓勵沿線地區在新建、改擴建項目中采取用煤減量替代措施。另一方面,提高工業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加快推廣應用電窯爐、電鍋爐和電動力設備。同時,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動重點用能行業的節能技術裝備創新和應用,持續推進典型流程工業能量系統優化。
三是推進產業數智化升級。引導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激發企業積極性和內生動力。開展產業集群智能制造專項行動,推動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推進示范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加強標桿示范引領。加快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先進工藝、信息技術與制造裝備融合發展,推動通用和專用智能制造裝備研制和升級。
打造綠色制造體系。一是開發綠色產品。健全產品綠色設計政策機制,引導沿線企業使用無毒無害、低毒低害等環境友好型原料進行生產。加快完善重點產品綠色設計評價技術規范,鼓勵行業協會發布綠色設計指南,推廣綠色設計案例。鼓勵企業開發和推廣綠色產品,重點推動清潔能源汽車、能源高效家電等綠色產品生產和消費。
二是創建綠色工廠。積極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相關要求,實施清潔生產審核方案,采用先進節能技術與裝備,建設廠區光伏電站、智能微電網和能管中心,優化工廠用能結構。引導企業選用先進適用的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和高效末端治理裝備,減少生產過程的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實行清污分流、廢水循環利用、固體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利用。
三是建設綠色工業園區。重點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代表性強的工業園區,推進實施綠色工業園區創建示范工程。鼓勵園區倡導全面節能降耗,加大對工業污染物排放的全過程防控和治理,降低污染物產生量。推進工業余壓余熱、廢水廢氣廢液資源化利用。加快園區雙碳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構建區域碳排放監測平臺和大數據中心,增強綠色發展評估、決策、監管能力。
四是打造綠色供應鏈。推動綠色供應鏈管理,要求供應商符合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標準。應用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監管供應鏈各環節,確保原材料采購、生產、包裝、物流等過程符合環保要求。完善采購、供應商、物流等綠色供應鏈規范,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試點,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
加強環境保護與治理。一是加強環境污染聯防聯控。完善長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和預警應急體系,推行環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區域、跨流域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機制。構建環評會商、聯合執法、信息共享、預警應急的區域聯動機制,提高對環境法規的執行力度,對超過污染物排放標準或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企業,依法責令其采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措施,確保企業履行環境保護的責任和義務。
二是加強重點污染物防治。實施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證制度,落實企業治污主體責任,推進長江干支流周邊“十小”企業取締、“十大”重點行業專項整治,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物排放。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確定禁止開發的岸線、河段、區域和產業,強化日常監測和監管,對不符合要求占用的岸線、河段、土地和布局的產業進行清退。加強涉重金屬行業污染防控,制定涉重金屬重點工業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推行方案,引導企業采用先進適用的生產工藝和技術,減少重金屬污染物排放。
三是建立長江生態補償機制。開展長江經濟帶沿線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示范區建設,推進武陵山、大別山等生態補償試點,制定針對不同生態功能區域的補償標準和計劃,確保受損生態系統得到適當補償。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探索上中下游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進行橫向生態補償,繼續推進新安江、赤水河生態補償試點工作,開展漢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建立專項生態補償基金,主要通過政府財政撥款、生態稅收、企業環保費用等多種途徑籌集資金,并確保公正透明地管理和使用這些資金。【作者:黃慶華 潘婷;單位: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文系2023年度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追加重大項目《水資源剛性約束驅動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對策研究(批準號:2023ZDZJ4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