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立彬:構筑中國電影國際競爭新優勢
- 發布時間:2023-10-11 09:55:13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10月8日電(記者 王鏡榕)隨著中秋國慶長假結束,2023年電影國慶檔也正式落下帷幕。日前,貓眼研究院聯合微博電影發布的《2023國慶檔電影數據洞察報告》顯示,全國電影市場最終以總票房累計27.34億元收尾,超去年同期的83%;總觀影人次超6511.4萬,同比增長80%。日前,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經濟學院副院長羅立彬攜最新專著《文化貿易與中華文化“走出去”:以電影為例》,就今年以來包括中秋和國慶檔期國產電影取得的突出成果和推進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內外部嚴峻挑戰等議題接受本網專訪。
新挑戰:后疫情時代中國電影再出發
中宏網記者:自2023年春節檔開始,國內電影市場持續回暖,如何把脈后疫情時代中國電影的機遇與挑戰?
羅立彬:今年是疫情防控乙類乙管之后的第一個年頭,到目前為止,電影市場恢復的不錯,到10月7日為止票房總額達到475.92億元,低于2019年和2018年的同期水平(分別是526.25億元和508億元),位于史上第三位;但是遠高于2017年及以前年份的水平。如果和2019年相比,恢復到了90.43%,這個水平已經相當不錯。如果按比例看的話,今年北美市場前三季度票房是2019年同期的83.17%;而在中國,這個比例是94.66%(455.87/481.59),中國是高于北美的。
國產電影成績出色,不僅在票房成績方面不斷“擠出”進口電影,而且題材和類型不斷多樣化。主旋律電影和現實題材電影票房成績引人注目,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日益從好萊塢電影中奪回市場份額,不僅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在本土戰勝好萊塢電影的市場,而且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票倉(2020年和2021年是第一大票倉)里實現了國產電影壓倒性優勢,令包括好萊塢在內的全球電影產業不得不引起更大的重視。
尤其是今年的進口電影,有很多的大制作,且采取全球同步發行的方式在國內上映,這種情況下,國產電影完全不落下風。而且到10月7日為止,中國電影票房和2019年同期相比相差50億元,但是這完全是由于進口電影票房下降引起的,因為進口電影票房下降了123億元(2023年是69億元,2019年1月到10月7日前為192億元);國產電影票房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提升了70億元左右。這和直觀感覺也比較相符,今年到目前為止票房最高的進口電影是《速度與激情10》,票房是9.84億元,而這個成績在2019年的進口電影中只能排到第6位;2019年進口電影票房前3位的票房總和就已經超過了2023年,目前為止是所有進口電影票房的總和。總之,當前中國觀眾對于院線電影已經形成了比較明顯的國產片偏好。
但是這也為中國電影市場未來發展帶來了新的課題,目前中國市場似乎也面臨著一個“好萊塢大片失去吸引力”,但“沒有同體量國產大片來填補空白”的一個轉型期,需要各界人士去思考、探索與應對。
新使命,把中華文化元素傳播到世界各地
中宏網記者:在國內票房領先的同時,中國電影如何面向國際,更好肩負傳播中華文化新使命,特別是如何把脈近年來,中美貿易爭端背景下,歐美等國外大片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和動向,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并就趨勢給以前瞻性思考?
羅立彬:在2015年前,中國電影市場處于票房年增長率高于27%的高速增長階段,國產電影和進口電影并駕齊驅同時高速增長,特別是2012年中國對于進口分賬電影進一步放開之后,中國電影市場經歷了史上最快增速;而在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增速開始放緩之后,國產電影就開始顯示出“本地市場優勢”,不斷“擠出”進口電影的市場份額,到了2022年國產電影票房份額已經達到85%。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逐漸成長為全球第二大電影票倉(2020年和2021年是第一),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吸引著進口電影不斷加入中華文化元素符號,以期更好的進入中國市場,一些大制作進口電影在加入中華文化元素符號之后,在全球數十個甚至上百個國家和地區上映,把中華文化元素傳播到了世界各地。與此同時,一些主旋律大制作國產電影如《流浪地球》,雖然以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市場,但是由于國內市場規模巨大所支撐起來的巨大制作成本,帶來恢宏的影片效果,也自然引起國際市場的關注。2019年以來,一些以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市場的一些國產電影也開始在北美等重要海外市場產生影響力。
新未來:構筑中國電影國際競爭新優勢
中宏網記者:國產電影如何進軍國際市場,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以及進一步加強國際優秀影片資源引進,促進國際文化雙向交流?
羅立彬:我覺得中國具備巨大的市場規模、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偏好,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會繼續展示出發展的潛力,這些都成為中國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貿易的重要優勢。電影是重要的核心文化產品,目前中國仍然需要引進優秀的國外電影作品,一是豐富國內電影市場,提供更多的多樣性,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二是形成一種國際化的競爭環境。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全球第二大電影票倉來說,這樣的競爭環境會同時發揮兩個作用,首先是吸引國外電影加入中華文化元素并面向全球發行。現在國外電影在爭奪國內市場過程中已經落在下風,他們必須要進一步考慮中國市場的需求偏好并進行一定的調整,甚至拍攝專門為中國市場定制的作品。其次,國產電影在這種國際化的競爭環境中,正在不斷的提升國際競爭力,現在中國的觀眾越來越喜歡看具備中國本土文化特色的大制作電影,中國具備巨大的市場規模和獨特的文化偏好,這兩點就可以給電影創作者提供一個非常好的國內市場基礎,可以支撐起具備中國文化特色的大制作電影,產生“本地市場效應”,更好的參與國際競爭。
但是我覺得這也需要一個過程,第一步是和進口電影在競爭中成長,并共同把中國國內市場做大,2016年左右就做到了這一步;第二步是國產電影在競爭中持續成長并發揮本土優勢,將進口電影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奪回來,2016年之后到現在,國產電影已經基本做到了這一點。第三步是開拓國際市場,首先爭取海外具備同種文化背景的觀眾(比如海外華人)以及相關市場;最后,才是在國際上全方位產生影響力。目前,中國電影已經完成了前兩步,正在開啟第三步。在這個過程中,中外合拍、中方主導、國產電影全球發行模式等方方面面都會需要各方從業者在探索中前進。同時,政府在培育中華文化偏好上可以有所作為,也可以為國產電影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一定的支持與鼓勵。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以保證一個巨大且平穩增長的國內市場以及一個良性的競爭環境。
其實從2019年開始,中國電影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已經開始出現一些好的跡象。比如《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少年的你》等在國內取得巨大票房成績的國產電影,已經開始引起國際關注;《少年的你》這部以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市場的電影還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獎的提名。
疫情對全球電影也都帶來了一個巨大的沖擊,加上當前人們文化娛樂方式不斷趨于多樣化,更多新興文化娛樂方式也在與電影競相爭取消費時間,但是我始終相信電影作為一種核心文化產品具備獨特的魅力。一百年前電視進入人們家庭的時候,為電影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并沒有讓電影死亡。如今,各種“小屏幕”“短視頻”對于電影這種“大銀幕”“長視頻”也會產生一定的替代效應,需要各界人士去探索應對。無論如何,把電影作為一種典型案例,分析中國電影產業和貿易的發展過程,仍然可以觀察到中國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貿易的整體優勢、機遇和與此相關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