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陳文玲:進一步提振住房、汽車、電子產品三大消費,提高高端消費品供給能力
- 發布時間:2023-08-07 13:55:31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日前,國家相關部門發布《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提出穩定大宗消費、擴大服務消費、促進農村消費、拓展新興消費、完善消費設施、優化消費環境等六方面共二十項措施。
上半年中國經濟實現5.5%的增長,其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2%,保持較快增長;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7.2%。如何看待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如何理解當前擴內需面臨的挑戰?圍繞上述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進行了專訪。
三大方面消費亟待提振
《21世紀》:你如何看待上半年5.5%的GDP增速?當前經濟復蘇呈現出什么特點?
陳文玲:今年初我接受媒體采訪曾說過,疫情防控平穩轉段之后,我國經濟復蘇可能要經歷四個階段:修復、恢復、反彈、復歸。第一個階段就是“修復”。修復期往往是最艱難的一段時間,并不會立刻出現強力反彈,但我們更應該看到,中國經濟基本面沒有變。4月份以來世界銀行、IMF、OECD等國際組織都上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背后是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超大規模制造業優勢、超強的物流體系和快速物流能力、要素市場日漸活躍、線下消費快速回升等等重要因素。
僅從消費端來看,中國“五·一”、端午等黃金周的線下消費已經超過2019年的水平,實現了強勁的反彈。但與此同時,我認為有三方面的消費有待進一步提振。
第一是住房消費。上半年,建筑面積、銷售面積、土地出讓面積等都在下降,這說明各方面對房地產市場的預期還比較弱:與房地產相關的市場主體元氣尚未恢復,人們還在觀望市場接下來的走勢以及相應的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房子是長周期的耐用消費品,因此消費者不僅考慮現在,而是考慮長周期持有成本和風險,考慮的周期相對比較長。
第二是汽車消費。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消費在持續大幅度上升,這是一個結構性的變化,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海外市場的占有率也在不斷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車占整體汽車消費的比重不高,在傳統汽車市場銷售較為低迷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走俏起到的作用還較為有限。去年以來許多車企都在打價格戰,售價不斷降低,而汽車本身是僅次于住房的長周期耐用消費品,所以很多消費者在觀望價格是否會繼續下降,也在等待汽車行業整體的結構性轉型。例如,新能源、人工智能、5G等技術可能會讓現在的汽車產業實現從概念到內容到產品結構的全方位變化。這與對住房市場的預期不同,消費者不是擔憂持有成本的增加,而是考慮未來汽車的顛覆性變化帶來產品選擇的增加,或者價格的大幅下降。雖然目前我國人均汽車保有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在一些特大超大城市其實已經達到了飽和程度。也就是說,在居民收入沒有大幅提升的情況下,人們購車的需求也像改善型住房需求一樣,會受到抑制。
第三是電子產品消費。這兩年全球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也逐漸變慢了,包括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的功能還沒有出現新一輪的顛覆性變化,人們更換電子產品的周期拉長,再加上美國對華芯片出口管制,現在華為等國產品牌發布的新品主要是4G手機,因此許多具有一定品牌忠誠度的消費者也在等待未來的企業研發突破帶來的消費機會。
冰箱、洗衣機等大型家電同理。如果沒有搬家、換房的需求,人們不會頻繁更換大家電。因此,在經濟運行面臨新困難新挑戰的情況下,首先受到抑制的就是耐用品消費。經過疫情后很多人的消費觀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優先選擇滿足基本消費需求的體驗型消費,然后才是這些耐用的長周期消費品。
應提高高端消費品的高質量供給能力
《21世紀》:能否理解為長期耐用品消費的放緩與技術迭代周期有關?這是結構性改革的“陣痛”階段嗎?怎么破局?
陳文玲:這其實就是技術革命帶來的結果——產品質量變好,耐用品的生命周期也在延長,在基本滿足人們使用功能的基礎上沒有出現顛覆性的技術變化。此外,我們理解當前的消費問題,不僅要從消費需求偏好和消費品的變化來看,也要從消費率來看。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7.2%,明顯高于去年,這是一個顯著的增長。
但我也認為,一方面必須滿足具有強烈消費意愿的消費群體的基本消費需求,幫助他們通過增加就業、增加滿足即期消費需求的收入;另一方面,具有強大消費能力的中高收入群體的購買力釋放還有相當大的空間,即高端消費的潛力還有待進一步挖掘。高收入群體的消費意愿不強,主要源于高端消費產品的供給不足。例如豪華郵輪、高爾夫、精品影視片等高端文旅消費,實際上供給側能力仍然不足,導致許多有相應消費能力的人群到國外進行這些消費;此外,優質教育產品的供給、高端健身美容行業、家政服務業等供給也有待進一步增加;再加上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基本服務配套不夠完善,優質的養老機構進入門檻很高等等,都制約了消費能力的釋放。因此,供給側優質供給能力不足也是影響當前消費能力釋放的重要因素。
所以,上半年5.5%的經濟增速總體而言是符合預期的,因為今年一季度是在去年基數較高基礎上實現的4.5%增長,今年二季度則是在去年同期低基數上的6.3%增長,其實還有很大空間沒有釋放出來,仍然有一些結構性問題亟待破解。
從投資來看,今年投資力度并沒有減弱,雖然社會投資還有待進一步提振,但是政府投資的力度尤其是針對民營小微企業的支持——金融支持、減稅減負的力度都沒有減弱。不過微觀主體進行投資和創造的積極性,還沒能夠完全地調動起來,一些民企仍然對政策效應存在顧慮,同時對外部發展環境不確定性的擔憂仍未解除。中國經濟面臨的三重壓力中,雖然由疫情帶來的物流中斷、產業轉移等“供給沖擊”正在消除,但是由大國競爭導致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特別是一些國家制造業的近岸化、友岸化、集團化的趨勢將進一步加劇,給制造業比較集中的地區帶來的沖擊既有當前的,也有長遠的;既有顯性的,也有潛性的。
現在主要的問題是預期不穩、信心不穩、投資不穩,特別是社會資本還沒有撬動起來。一些企業還處于觀望狀態,尤其是疫情中遭到重創的企業還處于修復期,需要更多的外力支持和更長的恢復周期。因此,當前調動企業主體的投資與創造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的積極性,從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仍然應是經濟工作的重心。因為,如果企業不夠活躍,青年人的就業問題就難以很好地解決。
美聯儲迎來貨幣政策轉換期,中國需做好應對
《21世紀》:上半年CPI同比上漲0.7%,PPI下降3.1%。剛剛過去的6月CPI由上漲0.2%轉為持平。此前關于“通縮”的討論很多,你怎么看待當前的價格數據?
陳文玲:“通縮”指的是一方面物價急劇下降,價格指數持續走低,另一方面貨幣供應在同步收縮,導致流通中的貨幣不足,這兩方面加起來才能叫通縮。低通脹并不意味著一定是通縮。
一方面,從生產資料和社會消費品價格來看,總體形勢是穩定的,這對于中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關系到企業生產成本和利潤,也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支付成本的穩定。目前農產品價格沒漲(包括糧食、生豬等價格),從CPI的主要構成來看,供給沒有受到沖擊,是有保障的。從現在的CPI數據來看,價格在下降,特別是能源等生產資料價格還是負增長,這與我國能源市場的多元化布局緊密相關,為穩增長、穩就業、穩預期提供了支撐——這為人們在同等條件下不降低生活水平、不增加支出,創造了空間和條件,這對當前的經濟復蘇來說相對是比較有利的,對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來說也有比較充分的余地。相反地,如果當前我們面臨的是物價飛漲的情形,那么中國要解決的難題就要大得多。
另一方面,中國央行的貨幣發行量并沒有降低,流通中貨幣量也沒有減少,6月末M2同比增長11.3%,所以“通縮”的說法是沒有依據的。而且,我認為現在的物價情況是階段性的,此前關于“通縮”的討論很熱烈,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和歐美國家的高通脹形成了鮮明對照,然而我們不能簡單按照西方經濟學理論來解析中國經濟,看到價格數據下降,就判斷為通縮,然后采取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政策,那樣反而會讓經濟陷入困境。
美國本輪加息周期以來,美聯儲進行了11次加息,累計加息幅度達525個基點,把國際資本吸引到了美國市場,造成了當前美國經濟的一種“繁榮”幻象——該國GDP增長、財富和就業增長,實際上是由貨幣升值和高通脹推動的。我認為,美聯儲最近一年來激進的加息縮表政策會在下半年迎來轉折點,中國貨幣政策應該考慮反其道而行之,即美聯儲開啟降息周期的時候,我們應該啟動升息,把更多國際資本吸引到中國市場,進一步鞏固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穩定之錨的作用。
總而言之,在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轉換期,我們也要盡早謀劃和加速調整貨幣政策,配合其他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調控手段,加快促進國際資本向中國流動、投資中國,進一步帶動中國經濟升溫。(作者:洪曉文編輯:陸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