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中歐政治互信,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
- 發布時間:2023-06-26 16:19:36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6月25日電 6月24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強在結束第七輪中德政府磋商并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對法國進行正式訪問并出席新全球融資契約峰會后,乘包機回到北京。作為就任總理后的首次出訪,李強為期6天的德法之旅引發各方熱議。此間國際觀察人士認為,李強訪問德法時的種種跡象表明歐洲國家不愿疏遠中國。
“雖然此次訪問過程中,出現了有關中歐關系的負面論調,例如歐盟委員會發布的‘歐洲經濟安全戰略’被認為是通過限制投資和出口防止中國等國獲得歐盟的與國家安全相關的技術等報道,但中歐在全方位探索交流,充分合作的基礎是堅實有力的,雙方的承諾也是有持續性的?!睂ν饨洕Q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副教授胡鐘中接受本網專訪時指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在全球經濟增長緩慢、債務貨幣化、中美大國博弈的背景下,各國需要通過務實性合作盡快恢復經濟。2022年中國和歐盟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歐盟對華新增投資100.3億美元,同比增長96.6%,中國對歐盟新增投資69.9億美元,同比增長23.7%。開放、創新、多元國際秩序有利于中國和歐盟的發展,幫助其盡快恢復國家經濟增長,讓國內達成穩定。
歐盟,尤其是德國和法國在戰略自主目標下,加強與中國關鍵事務合作是必要的。很多如應對氣候變化等需要大量的資金和全球國家共同參與才能制定規則。近十年來,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災難和使用非化石燃料上形成了大量的支出和債務。據估計,全球發展中國家每年非化石燃料上需要花費近19000億美元。其中,無論是幫助這些國家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還是重組債務都需要中國的大力支持。
全球企業尋求去風險,這并不意味和中國脫鉤,而是一種對政府的訴求。雙方政府通過對話機制增強企業家的信心,并通過承諾降低風險。反之,因為擔心技術優勢喪失和地緣政治風險主動放棄經貿合作,更像是因為不確定性主動放棄自己的競爭前景。
隨著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和福利越來越依賴于大型的私營企業,各國政府都清楚理解和主要私營企業以及經濟體協調競爭性政策的重要性。從中美的例子可以看出,即使是高科技產業,想通過行政法令切斷企業與某個國家的聯系而不傷害本國居民福利是不現實的。在全球財富分配不平等加劇,大部分人收入增長停滯的時候,損害他們的福利無疑會增加國內矛盾。因此,各國政府都清楚主要私營部門和地方經濟體協調競爭政策的重要性。需要加強交流和溝通,切實讓民眾感受到是受益的。只有加強溝通和合作,才能更好地實現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
正如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中國總理李強會面所言:“中國的發展有利于歐盟和世界,歐盟反對新冷戰,且無意打壓中國發展?!薄爸袣W應增強互信,通過成功合作化解疑慮。這有利于中歐共同發展,有利于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有利于構建多極化世界,符合雙方根本利益,也將為世界注入穩定性和正能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