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正轉型,走好走穩高質量發展之路
- 發布時間:2023-06-15 08:43:20
- 來源:中宏網
4月21日,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重點討論了民營經濟的發展問題,民營經濟不僅是社會穩定發展的"壓艙石",也是經濟創新發展的"主戰場"。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探索之路風雨兼程,民營經濟力量不斷壯大,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目前,我國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然而,在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下,民營經濟發展也正經歷從提升數量到提升質量上來,民營經濟的制度環境首先應當滿足民營經濟發展的需求,例如市場監管、產權保護和融資限制等等;民營經濟主體的自身發展硬實力是民營經濟發展的內驅力,例如企業家精神、企業治理能力和社會責任意識等等;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在高質量發展中的內在職能和相互關系需要進一步明確,尤其在資源分配、政策引導和市場構成等多方面仍有加大提升空間。
從民營經濟的制度環境來看,要破除制約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引導民營企業在高質量發展中找準定位。市場化水平很大程度決定了民營經濟的發展,充分引入競爭機制并保護合理競爭,有利于依靠市場力量引導生產資料合理配置、鼓勵企業創新進取、提升消費者信心和福利水平。正如《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制度化的長期穩定發展環境,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在高質量發展階段,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壁壘應該進一步打破,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在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需要引導社會各界轉變思路、更新觀念,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帶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創業者、尊重企業家的良好氛圍,提振民營經濟長期發展信心。
除了市場制度的改進優化,金融發展為實體經濟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金融體系的轉變也緊密契合實體經濟的內在需求。今年開始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為企業拓展融資渠道、提高市場認可、強化內部治理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今年三月我國金融監管體系進行了重大改革,針對現階段的分業監管模式中監管重疊與監管真空并存、標準不統一、手段不豐富等現實困難提出了針對性措施,為投資者、消費者和企業等微觀主體提供更透明、穩定和健康的金融環境;近年來減稅降費力度持續加大,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不斷拓寬,短期資金周轉和長期貸款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民營經濟的改革創新、轉型升級和健康發展才順利推進。
2023年中國經濟恢復仍需強化內驅力、增強穩定性,以應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較弱等三重內在壓力,以及國際政治經濟不確定性造成的風險外溢,因此如何在形勢嚴峻的下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轉型至關重要。第一,需要客觀認識到民營經濟正在從數量擴張轉變為質量擴張,國內外市場對商品和服務的質量需求不斷提升,而民營經濟集中于中下游企業且內部競爭壓力較大,縱向升級的壁壘較大,只有突破這一結構性困境,才能開拓民營經濟發展的新空間。第二,技術創新和人才升級至關重要,要從商業模式創新的陷阱中走出,重視生產技術創新的長期攻關和投資,通過政策保障創新技術產權和資金持續性,讓民營企業有足夠空間投身于重大技術壁壘的突破。第三,數字化轉型也是激活民營企業的重要法寶,將企業生產管理數字化并建模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發現問題并優化決策,在經營活動中引入數字化,有助于企業系統地掌握各項財務指標,在此基礎上建立生產經營和投融資數據平臺,能加強民營企業市場透明度,減少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有效控制系統性金融風險并保護市場競爭。第四,民營企業內部治理,不僅需要積極進取、敢闖敢拼的企業家精神,還需要自上而下不斷優化的治理機制,民營企業如何用好用活生產資料和人力資本仍需更多的實踐探索。
"兩個毫不動搖"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會越來越好,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大。面向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營企業要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刻把握民營經濟發展存在的不足和面臨的挑戰,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堅守主業、做強實業,自覺走高質量發展路子。(作者:何青,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蔣東明,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