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民族文化精魂 讓中醫藥文化澤惠全人類
- 發布時間:2023-05-10 14:08:06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5月9日電(記者 王鏡榕)日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商務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廣電總局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制定印發的《“十四五”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公布。
《方案》提出,到2025年,中醫藥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更為優質豐富,中醫藥博物館事業加快發展,中醫藥文化傳播體系趨于健全,中醫藥文化傳播隊伍不斷壯大,公民中醫藥健康文化素養水平提升至25%左右,中醫藥海外傳播半徑不斷延伸,中醫藥“走出去”步伐更加堅實。
發現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這個中醫藥文化的弘揚工程是國務院發布的中醫藥振興的八大工程之一,這個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物質文化,一個是非物質文化,所謂物質文化是有形的,比如重要古籍的整理、挖掘、搶救非常重要,我也參與了《中華醫藏》的整理,具體負責黃帝內經這一類圖書。”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告訴記者,經過近些年的收集挖掘,發現有好多圖書版本散落在國外。怎么搶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還有一些散落在民間的手抄本,古本,還有一些善本等,像這些,下一步還要繼續加大力度。同時,物質文化還包括過去行醫的醫館、制藥的藥廠里面一些用具,包括中藥炮制的器具,診療時候的脈診和藥柜,藥箱,還有一些牌匾,包括稱藥的秤等。
“這些其實都承載著中藥文化信息,也需要不斷的收集,現在有好多已經散落、有的損壞了,我們有個統計,就是古代的文物收集到的不到1/10。”張其成表示,除了這些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整理,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些技藝和技術。有些變成一種秘方傳在民間,有一些比如雙橋老太婆治骨傷的手法亟待搶救。
張其成強調,“有相當多的技藝已經失傳,所以也要加大保護力度。現在有好多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的是省級,有的是市級,還有一些沒有列入文化遺產來保護,這些也需要有傳承人,要解決好怎么傳承的問題。”
“《方案》使我感受到中醫即將迎來發展的好時機,這也是令人興奮的,也是我們盼望已久的。”科技部中醫藥發展戰略課題組李伯淳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方案》強調“深入挖掘中醫藥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充分發揮其作為中華文明寶庫‘鑰匙’的獨特作用。”“堅持傳承創新。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突出原創性、保持民族性、延續傳統性、體現時代性,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弘揚富有中華文明魅力、具有時代價值的中醫藥文化,推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結合自己多年從事中醫發展戰略研究,并開展中華文化復興活動來傳播中醫文化和中醫科學的實踐,李伯淳指出,中醫科學是不同于西方科學體系,而具有中國傳統科學特征的科學實踐和方法,如果對中醫藥的發展和科學解讀脫離了中國傳統科學的方法和特性,是很難正本清源的,發揚光大的,因此,我認為目前的中醫傳承和守正是當務之急。
在張其成看來,中醫藥文化的內涵,中醫藥文化的精神,以及它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更加重要。所謂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只是一種形式,一種是物質載體,一種是技藝傳承的方式,這些都表達了中華文化的特殊內涵與精髓。
“我們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其實,就是文化復興,追根溯源,其重要的文化內核及其精神之一就是中醫思維。”張其成告訴記者,“中醫思維在年輕一代已經嚴重斷代了,這是一個非常危急的事情。”張其成說,光有文物放在博物館,還遠遠不夠,還要讓大家在思想上高度認同。所以需要建一些場所,比如說國家博物館,這次中醫文化振興工程專門提到國家博物館建設,這也是我作為政協委員多年的提案和呼吁。
讓中醫藥文化澤惠全人類
“現在國家有關部門還沒最后立項,還存在‘最后一公里’需要突破,另外,我家里就是一個博物館,這是一個家族傳承的‘張一帖’新安國醫博物館。”張其成告訴記者,不僅僅展出文物,而且要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讓大家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式的發現之旅。真正體會到中醫藥文化在人體生命上的價值。
“我認為傳承不能局限于中醫古籍的整理出版和建立中醫博物館,更需要一批懂得中國古代天文歷法和地理,以及傳統哲學基礎的多學科專家來對中醫依據的傳統科學體系特征進行梳理,”在李伯淳看來,唯此才能真正抓住中醫之魂來研究和傳播中醫藥及中醫藥科學,而不只是以西方的科學思想來解剖認識中醫藥。《方案》說:“加強中醫藥文化時代闡釋”,還專列出“道地藥材”。其實,中醫的道地藥材研究不能夠只是研究中藥所含化學成分和分子結構,而更應該認識到道地藥材在不同的天地時空而形成的不同的藥性和功效,這才符合中醫傳統的天地人整體的研究方法,是道地藥材所含之自然之道的核心。
“除了解決好重要文化傳播場所,即博物館建設以外,還要主動走出去,進入中小學文化課序列,進入中小學的實踐課程,同時要加強國際傳播,這里面還是大有文章可做。”張其成強調,因為我們的中醫藥文化不像儒家文化如孔子學院,西方還有一些抵制,認為是搞意識形態,中醫藥沒有意識形態,它跟人的生命,人的健康息息相關。所以,容易被國外接受。
張其成說,“我現在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以中藥文化助推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其中有一個子課題,中醫藥文化怎么走出去。走出去首先是通過這種技術走出去的,中醫藥目前好多國家還不承認,像針灸,氣功,太極拳國外是承認的,而且有實實在在的好處,通過這些中醫技術讓國外民眾得到切身好處,然后可以更容易接受我們的精神文化。"
”我的基本觀點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先行者,可以率先走出去,這一步還需要繼續努力。“張其成指出,除了藥物的規范化之外,客觀和規范化與國際接軌,得到國外認可。同時,要告訴他們,我們的理念是天人合一,是陰陽調和的,是可以通過自己的鍛煉,包括針灸調理激發出自己的抗病能力,達到一種身心和諧。不僅有助身體健康,也有助社會發展和人類和平進步。中醫的精神也隨之傳播了出去。
“中醫藥已傳播到196個國家和地區。當然,這是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不能夠只視傳播之數量,而更應該重視其傳播的質量。”李伯淳告訴記者,中醫傳播我認為應該加強中醫治療西醫較難治療的疾病取得的新成果的傳播。比如:急救、癌癥、艾滋病、糖尿病、憂郁癥等,使人們認識到中醫的現代價值和它異于西醫之處,才能夠使國內外的廣大民眾認識到中醫的獨特價值和對人類健康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