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為中心,探索提升國民幸福感的根本途徑
- 發布時間:2023-05-10 13:54:15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5月3日電(記者王鏡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國有常,利民為本。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產黨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人民群眾什么方面感覺不幸福、不快樂、不滿意,我們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
“國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幸福感是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自我評價。近日,一家總部位于法國巴黎的全球知名民調機構益普索公司,通過對32個國家,22508名成年人的幸福感調查,結果顯示,幸福感指數排名前五的國家是:中國(91%)、沙特阿拉伯(86%)、荷蘭(85%)、印度(84%)、巴西(83%)。美國排名第14位,日本排名第29位(倒數第4位),韓國排名第31位,倒數第2位。
國內外的研究顯示,增強國民幸福感是一項復雜、多維、立體的社會系統工程。2023年2月20日,聯合國發布《全球幸福指數報告》。這個報告從2012年開始,對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評估的國家數量不一樣,2022年有146個,2023年只有109個),基于當地民眾的幸福感、社會福利、個人自由度、官員腐敗、經濟增長等數據綜合排名,每年發布一次,已經連續發布11年,芬蘭連續6年被評為全球幸福感第一的國家。在這個幸福指數調查報告排名前十的國家中,除以色列和新西蘭外,全部是歐洲發達國家,北歐國家全部位列其中。中國排名第64位,同比2022年增長了8位,比2021年增長了20位。
2021年4月25日,在廣西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全州縣才灣鎮毛竹山村,走進村民王德利家。在客廳聊家常時,王德利激動地說:“總書記,您平時這么忙,還來看我們,真的感謝您。”習近平總書記回答道:“我忙就是忙這些事,‘國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國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袁正教授團隊在國家社科基金的資助下研究了國民幸福問題。2023年2月,在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專著《國民幸福感研究》。袁正在接受本網記者專訪時作出上述表述。那么,心懷國之大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部深度研討如何增強國民幸福感,政府做出什么努力可以讓人們更幸福?袁正告訴記者,政府對國民幸福負有責任,政府應該為民眾的幸福努力。亞里士多德亦提出促進國民幸福乃是國家的首要任務。
結合專著研究成果,袁正對個體提升幸福感的建議包括:一是遺傳基因決定了幸福水平的一半;二是提高個人和家庭的收入;三是努力工作;四是進入并維護婚姻;五是要生育適當數量的孩子;六是中年人幸福感最低;七是男性的幸福感比女性要低;八是保持健康;九是接受更高的教育水平;十是不盲目信仰宗教;十一是信任他人;十二是選擇理想居住地。
推進高質量發展,厚植國民幸福感之根
袁正告訴記者,結合有關促進居民幸福的研究成果,對于提升國民幸福感指數主要有十條政策建議:一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是影響居民幸福的核心因素。不斷增長的財富水平有助于人們提升幸福感。要千方百計提高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促進共同富裕,讓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二是提升就業水平。勞動是勞動者的幸福源泉。勞動是人的第一需要。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創造了價值,也體現了自身的價值。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相加就是痛苦指數。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三是穩定物價水平。痛苦指數也包含了通貨膨脹指標。當物價不斷上漲,若收入水平沒有同步提高,人民群眾會感覺到切切實實的痛苦。住房、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價格上漲會讓居民感覺到壓力,甚至不敢消費;四是控制貧富差距。收入差距過大對居民幸福感有不利影響。社會貧富差距過大會滋生社會不穩定因素,造成社會普遍的焦慮,人們擔心陷入貧困。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促進共同富裕;五是加強住房供給,改善住房條件。住房對于居民的幸福感至關重要,中國人有購買住房成家的偏好。堅持房住不炒,加強住房供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堅持“穩字當頭”,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六是發展醫療保險和社會養老保險。居民購買或加入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有利于平抑不確定性風險,提升其幸福感。醫療保險讓人們在面對疾病時病有所醫,不至于因病致貧。養老保險可應對老年人壽命超出預期,年輕時儲蓄不足的經濟風險;七是打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在法律的保護下,每一個人都有明確的預期,有安全感,有恒產者有恒心,有助于人們集中精力創造生產力。良好的法治環境塑造良好的社會秩序,提升安全感、和諧感和幸福感;八是建立良好的社會道德和社會信任。良好的社會道德和社會信任就像潤滑劑一樣規范著人們的行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九是保護生態環境。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十是保持合理的城市規模。城市不是越大越好,要保持合理的城市規模。大城市病在一些特大城市、大城市顯現,如交通擁堵,通勤時間過長,城市空氣污染,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緊張,會降低大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我們都知道中國GDP僅次于美國,全球排名第二,但我國的人均GDP排名卻僅位列全球中等水平。”袁正告訴記者,因此,對我們的國民幸福感排名要客觀理性,過高的估計不切實際,但是,也要看到中國的幸福指數和GDP在連年上升,所以也無需妄自菲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高質量發展,是提升國民幸福感指數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