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永:日韓這對“老冤家”,能和好嗎?
- 發布時間:2023-04-10 11:52:25
- 來源:環球雜志
3月16日至17日,韓國總統尹錫悅訪問日本,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會談,雙方決定讓因強征勞工問題等歷史問題受損的兩國關系“恢復正常”,并就重啟韓日首腦間定期互訪的“穿梭外交”達成協議。
這是尹錫悅就任韓國總統以來的首次訪日,也是韓國總統時隔近12年首次訪問日本。韓國總統府此前表示,此訪將成為改善和發展韓日關系的重要里程碑。會談在韓日兩國均遭民意反彈,不少民眾在日本首相官邸前抗議兩國無視歷史受害者。
分析人士指出,韓日關系改善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國操縱,服務于美國戰略利益。當前美日韓三角軍事合作迅速恢復,但韓日關系仍有不確定因素,朝鮮半島緊張局勢可能繼續加劇。
1
韓日關系持續僵冷的癥結
近10多年來,韓日之間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島嶼爭端等結構性矛盾,一直阻礙兩國關系的順利發展。盡管自2008年起美國就竭力推動韓日和解,以恢復美日韓軍事合作體系,但一直不見成效。近5年來,從安倍晉三到岸田文雄內閣,日本貌似更不把文在寅政府當作外交緩和關系的對象,而是采取了強硬政策。
韓日雙方爭執的焦點之一,是關于二戰期間日本強征韓籍勞工的賠償問題。
日方認為,有關問題已在1965年日韓建交時簽訂的《韓日請求權協定》中解決。其強調,當年日方曾向韓方支付了3億美元無償援助和2億美元貸款,其中包括支付給勞工的補償金,所以問題已解決,日方不再承認韓國個人的索賠權。
但韓方認為,當時日方提供的3億美元大多用于韓國企業的經濟建設,1945年以前去世的韓國受害勞工得到了補償,戰后幸存受害勞工并未得到補償。因而在2018年,韓國大法院認定,受害者仍具有要求日方道歉和賠償的權利,其人權應得到保障。彼時執政的韓國文在寅政府站在受害者一方,事實上支持了韓國大法院的判決。
日方對此并不認同,認為2018年韓國大法院的相關判決違反國際協定。于是,作為制裁措施,日本2019年開始限制三種半導體元件對韓出口并將韓國從國際貿易的“白色國家名單”中剔除,并加強對韓出口管制。韓國也采取反制措施,宣布韓日到期的《軍事情報交換保護協定》不再有效。
為打開僵局,時任韓國國會議長文喜相曾提出韓日相互讓步方案,先由韓方財團代為支付補償金,日本企業可自愿參與捐款,然后岸田首相對受害勞工表示道歉。但日方并未接受該方案且拒不再做道歉和任何讓步。韓日尖銳對立,兩國關系如鯁在喉。
2
韓日迅速接近各有考慮
尹錫悅作為韓國保守政黨的領導人,在去年競選期間便提出加強韓美同盟和改善韓日關系的外交政策,對其前任文在寅的政策預作根本調整。2022年韓國總統選舉異常激烈。與文在寅政策繼承人李在明相比,尹錫悅正是日美所期待的“意中人”。
尹錫悅執政后對日所做讓步,與其迎合美國、對抗朝鮮以及其保守主義的意識形態與對外戰略思維直接相關。他主張在外交上站在所謂“自由與民主”的所謂“共同價值”一邊,淡化韓國與日本的歷史認知矛盾,提出韓國版的“印太戰略”,加入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并出席北約峰會,恢復針對朝鮮的韓美聯合軍演,在薩德在韓部署問題上也從文在寅的立場上倒退。
他宣稱,昔日軍國主義的日本已變為今天的合作伙伴,訪日時韓方不再謀求日方就殖民統治和強征勞工等道歉,甚至表示日方已做過十多次道歉。針對韓國最高法院對日本三菱重工、日鐵住金等企業戰時強征韓國勞工做出的賠償判決,宣布采取政治替代妥協方案,即由韓國政府控制下的韓國企業相關財團募捐,代替日本被告企業支付給韓國受害勞工相應的補償,而韓方不要求日方企業出資和道歉。
此舉不僅遭到韓方原告們的譴責,也激起韓國相當一部分媒體和民眾的反對。今年3月24日公布的韓國民調顯示,對尹錫悅執政予以肯定的占34%,予以否定的占58%,原因之一是對其外交特別是對日讓步持負面的評價居多。
尹錫悅當選韓國總統后,日方一直在等待韓方徹底讓步。去年11月,日本自民黨副總裁訪問韓國,為岸田內閣調整對韓關系摸底探路。今年3月6日尹錫悅政府宣布替代方案后立即得到日方響應,尹錫悅同時獲邀訪日。不難看出,岸田政府主要目的是想利用尹錫悅執政、以對日方最有利的方式突破日韓關系僵局,鞏固自身執政基礎。
盡管因時間倉促而未能安排與日本天皇會見,尹錫悅仍迫不及待地出訪東京。岸田文雄滿面春風迎接尹錫悅,并同尹錫悅一起兩次單獨聚餐。雙方會談取得突破性進展:第一,恢復韓日首腦互訪,不拘形式頻繁交往,開展“穿梭外交”;第二,建立起岸田文雄和尹錫悅良好的個人私交;第三,日方表示將解除對韓經貿制裁;第四,韓日恢復《軍事情報交換保護協定》,加強安全情報溝通,盡早恢復部長級安全磋商,在所謂“印太地區”加強安全合作;第五,為增進韓日年輕人交往,由韓日兩國最大經濟團體各出資1億美元,鼓勵和支持兩國互派留學生;第六,韓日將促進兩國旅游等人員往來;第七,為應對朝鮮核與導彈活動而確認加強日美同盟、韓美同盟,推進日韓、日韓美三邊安全合作;第八,就實現所謂“自由開放的印太”達成共識,日方邀請韓方出席今年5月在廣島舉行的七國集團峰會。
韓日迅速接近的重要國際背景之一,與美國當前的亞太政策有關。拜登政府對韓方讓步和韓日關系解凍表示高度贊賞,并邀請尹錫悅作為國賓于今年4月下旬正式訪美。目前雙方正就加強美韓政治、安全、外交、經濟等各領域合作緊密協調。
有分析認為,對尹錫悅而言,加劇半島緊張局勢等有利于其引導國內民意支持其加強韓美同盟及對日妥協政策。美國則意圖利用韓日“和解”打造包括延伸威懾在內的美日韓軍事合作體制,同時在半導體芯片等高科技領域封殺競爭對手方面將韓國納入其中,并從東北亞方向加強對俄鉗制。總體上,該地區首次出現日本在對外戰略上模仿美國,而韓國則在模仿日本的苗頭。
3
雙邊結構性矛盾難以輕易解決
韓日看似迅速走近,但兩國間懸而未決的問題依舊很多,結構性矛盾難以輕易解決。
首先,日本強征勞工賠償案能否最終“軟著陸”且無反復,尚存在不確定性。目前韓國受害勞工及支援團體拒絕接受尹錫悅政府的妥協方案,韓國社會和在野黨也普遍表示反對,稱之為“最差的屈辱外交”。日方擔心一旦今后韓國政局變天,尹錫悅的決定便可能被推翻。這種情況過去曾屢見不鮮。已故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其回憶錄中稱:“即使首腦間多次承諾面向未來的日韓關系,但每當韓國政權變更后便出現反復……如果韓國改變態度,我方將堅決不以其為對手。”
但在韓國看來,日本首相職位易人后在歷史問題上態度的變化才是問題癥結。例如,小泉純一郎、安倍晉三與村山富市、鳩山由紀夫的歷史觀及相關言行便截然不同。日本存在美化侵略歷史的右翼勢力,戰后78年來從未通過一項就日本殖民統治和侵略歷史表示反省道歉的國會決議。韓日在歷史問題上出現反復的因果關系十分清楚。韓方希望韓日關系恢復到1998年金大中與小淵惠三時期的狀態。當時日方在聯合聲明中曾就日本對朝鮮半島殖民統治表示道歉,韓方表示今后不再追究歷史問題,但實際上一旦日本領導人參拜供奉著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韓方仍會譴責。岸田雖表示繼承1998年的日韓聯合聲明,但日本政要難免還會參拜靖國神社或獻上供品,屆時尹錫悅政府如何表態將備受關注。
目前,即便尹錫悅政府作出妥協,日本政界右翼勢力也仍不滿意,認為岸田內閣認可韓國財團代為補償勞工,等于承認了韓國勞工有個人索賠權,他們還要求韓方拆除慰安婦少女銅像并不得再追究日本責任。本來,日本加害企業完全可以通過承認加害事實并予以補償達成庭外和解,但在日本政治右傾化背景下,日本政府不允許這種做法,結果受害者不得不向韓國法院求助。在韓國法院判決后,日本政府與加害企業還共同對韓采取強硬態度。另外,韓日對1910年《日韓合并條約》的看法,以及戰爭期間日本強征慰安婦等問題,矛盾仍未完全解決。
其次,韓日兩國圍繞獨島(日本稱“竹島”)分歧巨大,矛盾難以化解。當前韓國國內保守勢力與進步勢力“極化”現象嚴重,右派保守勢力堅持依靠美國、聯合日本、對朝強硬。盡管如此,雙方在維護獨島主權問題上態度基本一致。日本也通過教科書、政府刊行物及官方網站等在國內外持續宣傳其擁有這些島嶼。另外,日本開始向海洋排放福島核污染水,也引起韓國民眾的不安。韓國在解禁日本和災區食品進口方面態度謹慎。
第三,韓日軍事合作同床異夢,缺乏互信。在美國主導下,自去年8月以來,美日韓三方已舉行4次聯合軍演,但三方利益與目的并不相同。韓方主要想依靠美日共同對付朝鮮,而日本把中國視為“最大戰略挑戰”。韓國對戰時日軍伙同美軍登陸朝鮮半島充滿本能的抵觸,韓日難以簽署《相互提供物資與勞務協定》,更不用說同盟關系了。
尹錫悅訪日后,韓日兩國防務部門的對話并不愉快。雙方主要圍繞“火控雷達照射事件”各執一詞。文在寅執政時期,日本將韓國的定位從合作伙伴改為防范對象,指責韓國軍艦2018年12月20日曾用火控雷達照射日本海上自衛隊巡邏機,韓國軍方矢口否認。
今年3月23日雙方再度談及這一問題,仍各執一詞。日方稱,海上自衛隊巡邏機受到了韓國艦艇火控雷達照射并拍攝了影像,韓方則反駁說,韓國軍艦當時在搜索遇難的朝鮮漁船,并沒有雷達照射,而是日方巡邏機在艦艇周圍進行了低空威脅飛行。當天,韓國國防部長官李鐘燮表示,韓國不會推動韓美日軍事同盟,“不存在這種可能性”。(作者系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