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彰顯鄉村振興成效
- 發布時間:2023-02-27 09:30:53
- 來源:中宏網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十四五”時期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關鍵時期。農業發展進入加快推進綠色轉型的新階段,農業綠色發展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各項具體措施,指出必須讓鄉村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讓綠水青山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優勢和驕傲,要有效推動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應該大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加快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推廣應用,建立健全農業廢棄物處理體系。一是強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建立健全資源化利用制度,完善有機肥替代化肥的長效機制,全面實施智能化精準飼喂,規范獸藥、飼料添加劑的生產和使用,鼓勵養殖密集區建立養殖廢棄物集中處理中心,不斷提升種養結合水平。二是加強糧食產區秸稈處理。以糧食生產功能區為重點,推廣秸稈深翻還田技術、秸稈覆蓋還田耕作技術以及循環利用技術;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依托,提高秸稈收儲運專業化水平,開展協同技術創新,培育以秸稈為原料的農業企業,提高產業化水平。三是繼續開展農膜回收行動。推動地膜產品標準化,地膜覆蓋減量化,地膜撿拾機械化,地膜回收專業化,從源頭保障地膜的可回收性,降低對地膜覆蓋依賴度,加快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研發和推廣應用。
強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風險管控,建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監測制度。一是深入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持續實施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依法推行農用地分類管理制度,對受污染耕地集中的縣級行政區開展污染溯源,因地制宜制定實施安全利用方案,增強土壤污染風險管控。二是加強畜禽養殖污染環境監管。落實畜禽規模養殖場環境影響評價及排污許可制度,依法規范畜禽養殖禁養區管理;推動畜禽規模養殖場配備視頻監控設施,定期開展監督性監測;加強畜禽規模養殖場執法力度,依法查處無證排污、不按證排污、污染防治設施配套不到位等環境違法行為。三是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督指導。在污染地區率先布設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點,以小流域為單元,開展污染負荷評估,確定監管重點地區和重要時段,編制優先治理區域清單;實施治理工程,分區分類建立最佳管理模式和技術體系,開展治理績效評估。
推進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科學實施農村河湖綜合整治。一是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為主線,科學布局和組織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著力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切實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顯著提升生態系統功能;規范好水生生物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以及生態脆弱地區等重要地區的開發建設活動,擴大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推進形成生態保護和修復新格局。二是持續鞏固退捕保障成果。做好漁民的退捕轉產工作,建立健全水域生態補償機制,落實責任分工和工作推進制度;將長江經濟帶建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讓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能夠在其他流域復制和推廣。三是推進農村河湖綜合整治。結合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推進流域內水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和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鄉村綠化美化;圍繞保護修復農村河湖水生態系統,復蘇河湖生態環境,實施河道、溝道、塘壩等水系綜合整治,有條件的地方緊密結合中小河流治理、水系連通,推進水美鄉村建設、幸福河湖建設。
加大草原保護修復力度,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一是完善草原自然保護地體系。優化整合草原類型自然保護地,實行整體保護、差別化管理;對已墾草原,按照國務院批準的范圍和規模,有計劃地退耕還草,在水土條件適宜地區,實施退化草原生態修復,鼓勵和支持人工草地建設,恢復提升草原生產能力,支持優質儲備飼草基地建設,促進草原生態修復與草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有機融合。二是加快推進草原生態修復。實施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加快退化草原植被和土壤恢復,在嚴重超載過牧地區,采取禁牧封育、免耕補播、松土施肥、鼠蟲害防治等措施,促進草原植被恢復。三是統籌推進林草生態治理。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要求和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的原則,統籌推進森林、草原保護修復和荒漠化治理;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堅持以水定綠原則,采取以草灌為主、林草結合方式恢復植被,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在林草交錯地帶,營造林草復合植被,避免過分強調集中連片和高密度造林。【作者:黃慶華、王浩力,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本文是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追加重大項目《“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批準號:2021ZDZJ2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