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財長頻發通脹消退樂觀論 專家:加息政策短期難現逆轉
- 發布時間:2023-02-15 09:30:31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2月13日電(記者王鏡榕)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日前表示,一旦近期通脹飆升背后的疫情期種種扭曲現象消退、價格壓力降溫,持續疲軟的通脹可能會重新成為美國經濟和政策制定者面臨的長期挑戰。此后一周,耶倫在多個場合也發表了相似的言論,認為從目前53年以來最低的失業率數據來看,美國經濟沒有衰退,已經基本走出通脹困局。不過,輿論認為,美聯儲此輪大規模加息至今,雖然與此前通脹水平相比已經有所下降,但2022年12月美國CPI仍處于6.5%的高位,還未恢復到目標水平,美國的高通脹危機仍未解決,此時耶倫拋出“持續疲軟的通脹重新成為長期挑戰”應當深究。
美國通脹危機仍未解除,歷史經驗表明前景不容樂觀
“從當前美國通脹數據來看,雖然2022年12月6.5%的通脹率相比于2022年年中9.1%的峰值穩步下降,但是目前的通脹同比增速下降只是在現已高漲的通脹基礎上的下降,仍遠高于通脹前的2-3%的正常水平,處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通脹高位,美國通脹危機仍未解除。”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戴穩勝接受本網專訪時表示,從通脹的直接誘因來看,雖然美國國內石油價格有所回落,但此輪能源危機的根本誘因--俄烏沖突仍未結束,全球能源價格和大宗商品價格短期內仍將承壓。同時,中美貿易與科技爭端在美方的步步緊逼下,不但未見緩和,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對于本就脆弱的全球供應鏈來講,前景不容樂觀,更有可能進一步推高美國國內在日用品和服務業等消費領域的物價水平。
戴穩勝表示,“從美國治理通脹的歷史經驗看,此輪通脹危機,美聯儲恐怕需做好拉鋸戰的準備。”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美國滯脹危機前后出現三次滯脹高峰,滯脹期持續近10年,兩次石油危機先后推波助瀾使其通脹問題難以降溫,“工資--物價”螺旋的形成也使得美國難以走出滯脹。但美聯儲在這一期間搖擺不定、時緊時松的貨幣政策也是滯脹長期保持的重要原因。20世紀70年代,滯脹問題出現后,美聯儲加息,短期放緩通脹惡化,但通脹還未見頂,便停止加息試圖刺激經濟,但卻使得通脹劇烈反彈,如此反復,直至80年代初,時任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通過短期大規模加息,聯邦基金利率最高達22%,以超11%的失業率和三年兩次的經濟衰退,最終才壓制住通脹,恢復了經濟正增長。
“在本次通脹危機還未結束之時,特別是經濟基礎未得到有效修復的情況下,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先后提出高通脹結束和減緩加息節奏的論點和計劃,還為時過早。”戴穩勝強調。
大規模加息后經濟衰退浮現,美聯儲加息政策或溫和推進
“從歷史和現實情況看,美聯儲的大規模加息使美元在短期內急劇升值,他國貨幣急劇貶值,維護了強勢美元在全球貨幣市場中的地位,而如今對外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對內試圖重建制造業的美國,也確實需要美元維持強勢地位。”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子超告訴記者,美元的大規模加息給美國股市、債市帶來了巨大壓力,美國國債利息支出大大提升,美國的金融經濟基礎受到沖擊。而美國政府所關注的失業率指標,雖然創造了53年來的最低水平,但與之對應的卻是每月高達千萬的就業缺口,企業的頻繁大規模裁員,就業市場供需矛盾依然嚴峻。同時,美國居民消費空間受高通脹影響,增長有限;在持續加息、跛腳國會和全球經濟萎縮的多重沖擊下,美國國內的投資、政府支出和出口對經濟貢獻極為乏力、難見增長。
趙子超強調,雖然美聯儲已經開始放緩加息幅度,但無論是出于抑制通脹的目標需求,還是美國目前面臨的客觀社會經濟環境,實質性的經濟衰退到來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而歷史上的70-80年代滯脹危機最終即是以經濟衰退為代價而得以終結的。
保持獨立自主穩健政策方向,投資者需警惕資本投資風險
“由此可見,美國財長耶倫近期的發言,不過是期望在‘加息-經濟衰退’與‘降息——美元走弱’這兩者間取得平衡,同時向市場釋放積極信號,以希望市場重拾信心提振經濟。”趙子超表示,我們預計2023年美國仍將繼續實施加息政策,非農就業數據的好轉也支持了加息預期。但出于穩定經濟、防止衰退的目的,美聯儲最有可能減弱加息力度,或加息與寬松同步進行,在加息的同時,采取多種政策手段和調整工具,表面維持依然緊縮的貨幣政策,通過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實質上達到實行寬松貨幣政策的現實效果。
“對于中國而言,在貨幣和財政政策上中國應繼續保持獨立、自主、穩健的政策方向。”戴穩勝強調,重點發展實體經濟和高新科技,以我為主,在全球疫情還未完全結束、美國經濟衰退逐漸顯現,世界經濟依舊動蕩的時刻,減少外部干擾和影響,維護好中國國內經濟的穩定與發展。
“對于資本市場中的投資者而言,應該注意相關的投資風險,盡管在疫情管控政策調整之后,目前中國國內股市、債市存在一定的投資機會和利好信號。”趙子超告訴記者,“從全球市場來看,仍處于風險大于機會的險峻時刻,在進行相關投資,特別是對美投資時,應審慎考慮,注重由美聯儲貨幣政策帶來的風險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