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健康高質量發展
- 發布時間:2023-02-15 09:28:10
- 來源:中宏網
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有人發表了一些否定和懷疑民營經濟的言論,如“民營經濟離場論”“新公私合營論”等,以此來否定民營經濟對國家經濟發展的積極貢獻。對此,習近平同志指出:“民營經濟的歷史貢獻不可磨滅,民營經濟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必須正確看待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旗幟鮮明地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的健康高質量發展。
發展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是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黨的二十大報告站在民族復興和百年變局的制高點,從戰略全局上對黨和國家事業作出規劃和部署,報告就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作出許多新的重大論述,為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發展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是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一步。目前,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已經超過27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6500萬戶,注冊資本超過165萬億元。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成果,又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促進了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環境形成,促進了營商環境優化和政府職能轉變,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健全。因此,發展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是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客觀要求,是充分調動和激發勞動者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有效舉措。
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和國家破除了所有制問題上的傳統觀念束縛,為非公有制經濟與中小企業發展打開了大門。黨的十五大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必須長期堅持。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在內的非公有制經濟,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發展起來的。我國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政府職能轉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國際市場開拓等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些民營企業與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推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為探索基本經濟制度有效形式作出了積極貢獻。
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是推動高質量經濟發展的重要主體。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也是我們國家長期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民營經濟與中小企業發展質量不斷提高,越來越多地進入高新技術領域和新興領域,部分民營企業已經在高新技術、新業態等細分領域處于領跑地位。一些中小企業堅持自主創新,瞄準高端市場,推出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和服務,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進行了成功探索,有效滿足了社會需求。廣大的民營企業與中小企業,把握時代大勢,堅定發展信心,心無旁騖創新創造,踏踏實實辦好企業,必將排除萬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者:張衛平,中宏觀察員、陜西省改革發展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