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治”三箭齊發提高防控決策科學化
- 發布時間:2023-01-19 10:03:43
- 來源:中宏網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去年11月10日召開會議,聽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匯報,研究部署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會議強調:“堅持科學精準防控,提高防疫工作的有效性”。日前,為指導各地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有關規定,按照《關于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總體方案》及其配套文件的相關要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組織修訂形成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
第十版與第九版相比,根據病毒變化以及社會經濟狀況,在名稱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管理的乙類乙管、診斷標準的增加抗原檢測陽性標準等方面,都做出了及時調整,毋容置疑,將對我國兼顧防疫與經濟社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應該充分予以肯定、點贊。三年來,我們做了大量工作,應該說是非常有成效的,在總結經驗的同時,也應該吸取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或地區的正反經驗教訓,總結有益經驗,比如,提倡在高峰來臨之前,凡是感染者,自動居家隔離五天,通過社區居委會提供藥物,這樣就能防止擴大感染面,減低感染率,從而減少病死率。
我們相信決策科學、政策完備、管理到位、百姓配合,就能妥善處理好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把各個方面的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為了進一步提高防控工作決策的科學化,使防疫工作精準有效,建議成立跨學科的專家決策咨詢委員會。他強調,這樣大規模的傳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涉及專業領域廣,責任重大,不應該僅僅由醫學專家決策,需要成立一個包括醫學專家、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統計學等學科構成的專家決策委員會,定期交流,以便為防控工作,做出更為科學的決策。
防疫工作不僅僅是防疫部門的事情,涉及各個部門、各個層級、各個經濟主體、居民家庭和個人。制定防疫政策體系,不僅僅包括防疫工作本身,也包括與其他各個部門相銜接的政策,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該從經濟、社會、醫療等各個方面,加大相關領域研究,制定相應政策,形成政策體系。例如,感染期間,對于帶薪休病假五天以及延長休息時間如何處理的政策;與教育、保險等相關領域的銜接政策等,還有防疫上下各個環節的相關政策,如《關于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遺體處置工作指引(試行)的通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的遺體處置工作按照乙類傳染病相關規定執行。這個通知是關于疫情防控工作中一環的處置政策,與時俱進,就非常好。
“防”“控”“治”三箭齊發,防止在“控”上的防疫工作的兩個極端。“防”即預防。目前為止,戴口罩、勤洗手、打疫苗等措施,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控”即控制。既要防止“一刀切”的極端做法,也要防止“躺平”。1月9日上午,據河南省衛健委負責人介紹,截至2023年1月6日,全省新冠病毒感染率為89.0%,接近九成。如果采取一些控制措施如感染期應該居家隔離五天,感染率應該低一些,隨之發病率就會相應降低,從而,病死率降低。“治”即治療。對于感染患者分級分類,由于患者眾多,可以采取菜單式用醫用藥方式,當然根據實際情況加減。
現在實施乙類乙管,除了“防”和“治”,還要適度加強一點“控”。否則就“失控”。“控”可以減少“治”的數量,所以要三箭齊發。“防”的好,“控”的好,就能減輕“治”的壓力。綜合媒體報道,2022年12月上旬之后,一度出現一藥難求,一床難求,甚至于病死率提高。從全國范圍看,城市第一波峰已經過去,農村正面臨著防控工作的巨大壓力。伴隨著2023年1月8日,開放國境以及春節到來,人員流動大幅增加,不可避免,各種病毒隨著人員往來越來越多交叉在一起,第二波峰會隨時到來。另外,特別是經過半年也就是2023年五、六月份,第一波峰感染的人的抗體會逐漸減弱,第三波峰到來是大概率事件。我們要充分做好準備,比如,醫療設施、醫療設備、醫藥的生產銷售、醫生的培訓、根據患者情況,什么情況用什么藥等,我們要有一套系統性預案。(作者:王琪延,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