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攻堅,從“工業強基”到“產業基礎再造”
- 發布時間:2022-12-26 11:26:57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12月25日電(記者王鏡榕)美國對中國的“芯片圍堵”還在繼續。美國商務部15日發布公告,宣布將長江存儲等36家中國高科技企業及研發機構列入美出口管制“實體清單”。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16日回應稱,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等措施,動用國家力量擴大打擊中國企業和機構,這是典型的市場扭曲和經濟霸凌做法。中方對此堅決反對,將采取必要措施堅決維權。
美西方高新技術圍堵效果面臨內外多重制約
路透社稱,美方最新舉措是企圖限制中國芯片和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一部分,今年10月,拜登政府公布限制美國公司向中國出售產品的全面措施,且美國一直在推動盟友配合這一計劃。10月7日,美國商務部經濟安全局再次發起對華芯片限制,包括設備、零部件、技術、人才等多個方面,下手狠、范圍廣,幾乎一刀切。然而,美國的做法并不被輿論看好。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12月19日發表查麗薩·揚署名的文章稱,美國對華架設“芯片藩籬”的努力遭遇阻力。文章稱,自美國10月份宣布限制向中國出口芯片、芯片制造工具以及用美國設備在海外生產的芯片以來,美國一直在敦促荷蘭、日本和韓國也限制它們對中國的芯片出口。但美國與其盟友之間的顯著差距以及華盛頓單邊實施出口管制的做法引發了人們的質疑和擔憂。目前看來,美國和荷蘭對中國發展芯片對其戰略利益的威脅程度有著不同的看法。喬治敦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研究員埃米莉·溫斯坦上周在接受采訪時說:“總體而言,這些國家都不看好‘外國直接產品規則’--沒有人希望另一國對其出口進行域外管理。”
“這次的影響,與貿易、關稅爭端不一樣,應該是超過了以往所有對中國的單邊限制或制裁。因為它瞄準的是中國正在趕超的,也是最主要的關鍵領域,包括超算、AI、電動車和智能手機。”中制智庫理事長新望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強調,從最早芯片出現,到后來出現電腦、互聯網、移動互聯、智能手機,再到后來的機器人,這一波的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源自美國。可以說,通過這一輪的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把制造業的發展分成了兩個階段,以往的制造可以叫做傳統制造,那么這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之后的制造業可以叫做現代制造,或者叫新型工業化。
“區分現代制造和傳統制造的標志是什么?就是有沒有用芯片,一個國家的先進制造和一個國家對芯片的應用有直接關系。芯片的性能和應用范圍決定了一個國家在現代制造當中的位階。”新望指出,美國瞄準未來中國發展先進制造關鍵領域所需要的芯片做文章,就是想遏制中國制造業的高端化進程和現代化程度。用心險惡,不可等閑視之,對中國高端制造關鍵領域的產業鏈是一個非常大的破壞,甚至有釜底抽薪的破壞力。現在,芯片產業我們落后美國大概10年左右,有兩代以上的代差。本次高烈度大面積的單邊的限制,應該說是將中國在芯片領域的趕超速度大大地延緩了。如果這一波技術圍堵真正嚴格地實施起來,不僅延緩中國制造業高端化進程,還可能對整個中國經濟帶來較大影響。
那么,美技術圍堵將在多大程度上延緩中國制造強國建設進程?對此,新望認為,短期內的確給我們制造了很大困難,比如說產業鏈的紊亂、斷鏈。但是長期看,西方對中國高新技術的圍堵效果還是比較弱的。
自主創新,從“工業強基”到“產業基礎再造”
“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近11個月,集成電路(IC)進口4985億片,較去年同期的5821億片下降14.4%。然而,進口集成電路總值僅下降1.8%至3812億美元。”中宏觀察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任海平指出,盡管全球半導體價格因供過于求和全球經濟放緩而下跌,但中國以更高的成本購買了芯片。此外,11月單月芯片進口量達405億片,較10月的411億片下降1.4%。
“新中國成立以來,從‘巴統協議’到‘瓦森納安排’,西方的圍堵就沒有斷過,但我們一直在突破。當然現在美國的這種圍堵手法,對于我們以往發展高端制造業的模式也提出了一個警醒。”新望告訴記者,我們過去發展高端制造和高精尖技術,都是追趕式的,都是模仿式的。但是,老是跟在別人后面,現在人家要把你甩掉,給你挖一條溝或者砌一堵墻,和你斷開,這對一個追趕者來說,是十分被動的。
“這種追趕式的發展,在過去的三四十年當中是必要的。因為我們不是一個工業化的原發國家,我們是工業化的后發國家,我們的追趕在一定時間內是必要的,也是高效的。但是到了今天,如果還主要采取這種追趕式發展的話,肯定就有問題。”新望強調,未來必須轉向自主發展,要“工業強基”,要“產業基礎再造”。這就要加強我們科技教育體制的現代化。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為實體經濟服務,和高端制造業結合起來。如果失去這樣一個基礎支撐,我們始終是追趕式發展,肯定不行。
近期深圳發布支持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的一個征求意見稿,對多種芯片的研發獎勵都提升到每年最高1000萬元。對此,新望認為,中國的產業政策、產業協同能力和效果,可以概括為新型舉國體制。運用產業政策,美國不是中國的對手。產業政策,實際上是二戰后美國羅斯福所發明,后來日本人學了,我們又把原來計劃經濟的那些做法,結合日本人學的美國的產業政策,進行了創造性變通。要說,中國才是一個產業政策大國,對產業政策的運用非常嫻熟。如果說拜登要扛起國家主義產業政策大旗,長期看,要和中國進行博弈的話,不見得美國能夠有多大勝算。中國如果再在市場配置資源方面和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性方面有所改進的話,完全可以彌補美國單邊限制帶來的傷害和損失。
摒棄零和博弈思維,推進中美經濟科技融通未來
針對美國新一波的限制,是否存在反制或繞開的可能性?新望認為,傷害性嚴重,但是也不至于馬上造成中國整個行業的癱瘓。畢竟全球化到了今天這個程度,中國企業也已多年深耕國際貿易市場,應該說還是有一些辦法。我覺得只要全球市場還存在,替代的方案總是有的,買賣都是無孔不入的,壁壘從來都是可以打破的。美國大的芯片公司也有一個與政府博弈的過程,不可能鐵板一塊,因為中國市場對他們的利益太大了。
“世界足夠大,完全能夠容得下中美兩個大國的同時發展,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也理應為中企在美發展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商業環境。”任海平告訴記者,近來美國政府將128家中國實體從貿易制裁名單中刪除,此舉也有望緩解中美貿易爭端的緊張局勢。美國商務部副部長艾倫·埃斯特維茲雖未說明將這些中國公司從黑名單中移除的原因。但在12月6日于華盛頓舉行的一次活動中,他表示美國正在從這些企業中“看到更好的行為”。
“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時,為中美關系發展指明方向,有利于中美兩國,有利于全球發展。”任海平指出,習近平主席強調應從把握世界大勢的高度看待和處理中美關系,摒棄你輸我贏、你興我衰的零和博弈思維,確立對話而非對抗、雙贏而非零和的交往基調,堅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共同確保中美關系沿著正確航向前行,不偏航,不失速,更不能相撞。
“寬廣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發展、共同繁榮。發起貿易爭端、打科技戰,人為‘筑墻設壘’,強推‘脫鉤斷鏈’,完全違反市場經濟原則,破壞國際貿易規則,只會損人不利己。”任海平表示,當前形勢下,中美兩國共同利益不是減少了,而是更多了。中美不沖突、不對抗、和平共處,這是兩國最基本的共同利益。中美兩國經濟深度融合,面臨新的發展任務,需要從對方發展中獲益,這也是共同利益。雙方應該相互尊重,互惠互利,著眼大局,為雙方合作提供好的氛圍和穩定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