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亭:加強國際傳播研究與后備人才培養 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 發布時間:2022-11-29 09:42:40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提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目標路徑。其內涵是,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這是繼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5月31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以下簡稱“5·31”講話)后,中共中央對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目標、路徑和創新手段的系統凝練和全面深化,也是高校構建國際傳播后備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理念和規劃,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中共中央政治局多次集體學習中的表達,經過歷次全國宣傳思想、新聞輿論工作會議中的延展,又在習近平總書記針對中央主流媒體和國家重點布局國際傳播機構的致辭、賀信中得以豐富完善,從“加強話語體系建設”,“組織各種精彩、精煉的故事載體”,“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到“讓世界更好認識新時代的中國”,每一次講話都反映了不同時期國際傳播工作面臨的最大困難和挑戰,逐步形成了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系統論述,最終在“5·31”講話中得以集中、全面、完整闡釋,提出了“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和“五個力”的建設目標。
中國特色戰略傳播體系的價值觀不同于美國戰略傳播架構中提出的所謂“普世價值”,而是強調相互欣賞、共存共榮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上,有的國家可以通過脅迫、掠奪、搞單邊主義影響世界,有的國家可以通過做好典范,強調包容,支持多邊主義引領世界。德不孤,必有鄰,中國的國際傳播工作就是要致力于通過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促進全球公眾更好地認知和理解中國道路、中國方案、中國觀念,從而影響他們對于中國的觀感。
中國特色戰略傳播體系的提出,意味著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開始強調頂層設計和精心運作,強調制度化、系統化的傳播。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一方面強調將講好中國故事作為國際傳播的重要手段,將中華文明中提取的標識和精髓作為內容,將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作為方法,將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作為目的。另一方面,又強調了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任務是形成與綜合國力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傳播效能是其評價標準。
通過對西方媒體涉華輿論的議題設置、框架爭奪、話語建構和傳播策略的研究,不難發現,國際傳播的理想是分享信息、消除隔閡、創造共識,但國際傳播的現實卻是信息壟斷、輿論斗爭和爭奪話語權。由于存在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上仍然面臨發不出聲音,講不清道理,得不到理解的困境。這種困境在過去的五年,在某些國家,已經從對中國人文交流領域的污名化,上升為對經濟領域的打壓,從部分政治精英對中國的攻擊轉變為視中國為威脅的共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不可能脫離與國際社會的合作,中國的發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這些現實也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對于從未到過中國的人來說,中國是美麗的,還是丑陋的,是和平的,還是霸權的,取決于他耳聞的中國故事。中國式現代化故事誰來講,講什么,在哪里講,對誰講,這里面包含的理念與方法,語料與話語,藝術與技術,都是研究者應當回應的課題,也是從業者應當掌握的技能。這項工作的背后需要學科建設作為支撐,需要理論創新作為基石,需要比較研究作為參照,也需要人才培養作為動力。
國際傳播工作者的能力提升,國際傳播后備人才的選拔培育對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他們都是中國特色戰略傳播體系的根基。“5·31”講話后,各部門各地區都在積極開展國際傳播工作,各級領導干部都非常重視國際傳播意識和能力的提升,不少高校也都更重視國際傳播后備人才的培養。我們應當培養什么樣的國際傳播后備人才?他們應當秉持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職業理想,應當具備奉獻、擔當、守紀、守信、創新、合作的職業精神,應當擁有包含跨學科知識結構、跨文化溝通能力、跨領域專業技術在內的職業能力。他們不但需要上手快、后勁足、筋骨壯,還要以堅定的政治立場、過硬的政治素養和強大的心理素質成為國家信得過、靠得住、用得上的國際傳播人才,為中國故事的講述和中國形象的塑造作出貢獻。(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