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凡 孫祁:俄烏沖突標志多極世界的回歸
- 發布時間:2022-09-15 09:27:59
- 來源:中宏網
近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致第七屆東方經濟論壇來賓的賀信中表示,單極世界的模式已經過時,它正在被建立在公正、和平等原則基礎上的新的世界秩序所取代,這種新秩序承認每個國家和每個民族都有權選擇自己的主權發展之路。普京指出,今年東方經濟論壇的主題“走向多極世界之路”具有現實意義。普京說,強大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正在亞太地區形成。這正是單極世界向多極世界過渡進程背后不可逆轉的推動力。
俄烏沖突或成為終結美國霸權地位的歷史轉折點
亞洲開發銀行預計,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的復蘇將繼續,今年的本地生產總值增長將保持強勁,達到5.2%。東亞經濟增長預計2022年的增速將恢復正常水平,達到4.7%,中國可能繼續成為主要的增長引擎。“當前,亞太地區經濟合作與發展的最大特點在于,亞洲經濟增長的內生性增強,2021年,亞洲經濟增長強勁反彈,亞洲經濟體加權實際GDP增速為6.3%,經濟總量占世界比重提高至47.4%,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引擎。”上海社會科學院俄羅斯中亞中心常務副主任李立凡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指出,“全球經濟重心向亞太轉移,經濟多極化已形成。”
“中國作為亞太地區最大經濟體,經濟總量持續擴大,產業不斷升級,在多領域發揮重要支撐作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孫祁助理研究員告訴記者,RCEP等區域經濟一體化自貿協定為亞太地區各國加強經貿合作提供了規則支持,帶來了實際便利和優惠,促進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向區域內聚攏,經濟合作緊密性進一步加強,相互依存程度進一步提升。因此,亞太地區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中心,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將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助力。
孫祁指出,俄烏沖突加快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演變,多極世界逐漸回歸。俄烏沖突持續升級發酵,影響深遠。其地面戰場在烏克蘭,戰線卻在全世界。它不僅是俄美在歐洲地區的較量,也是南北間的較量;既是冷戰的延續,也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序幕;既引發全球當前諸多問題,也將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由漸變轉向突變的重要變量。
“俄烏沖突將開啟反霸權主義國家加快獲取世界平等地位的進程。”李立凡告訴記者,部分亞洲國家和非洲國家對俄羅斯表示譴責和批評,但卻并沒有以單邊制裁措施挑釁俄羅斯,印度作為美國的盟友國家更是保持中立。在這樣的基礎上,俄烏沖突的背后隱藏著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開啟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多數國家和地區都在尋求擺脫美國霸權的路徑。與此同時,國際局勢并不會因為俄烏沖突變成單極時代,反而全球會出現更為明顯的“分裂”,形成以反霸權主義為主題加快獲取世界平等地位的新型格局。
“普京此前多次講到單極世界已經破裂,今年4月,他指出,現在的世界比冷戰時期更加復雜,因此一個國家妄圖主導當今的世界是不可能的;今年6月他再次批評單極世界體系,普京說,單極世界模式的缺陷在于‘所有必要的商業周轉和國際關系準則,都完全是為了維護這個國家的利益。’而美國靠美元、美債、美軍、科技創新能力與價值觀輸出,長期保持霸權地位。”李立凡指出,冷戰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美國全球戰略旨在遏制中俄,限制并利用歐洲、日本、印度等國家和地區,恫嚇其他國家和地區,維護全球霸主地位。美國習慣樹立假想敵,把霸權地位凌駕于國際秩序與規則之上。它是全球唯一的“制裁超級大國”,也是全球唯一軍事大國。美國近現代犯的一系列戰略錯誤,不僅使其國力嚴重損耗,而且使其大國信用、大國形象極度受損。美國專家阿什福德強調,在冷戰結束之后,美國的全球勢力范圍表現出十分明顯的局限性,而俄羅斯同樣能夠依靠自己的強勢行動,捍衛自己所在的地區范圍。正因如此,俄烏沖突的暴發,并不會促使單極世界延續下去,反而成為一條分界線,意味著美國力量遭到嚴重制約,全球將會就此進入多極化狀態。
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方案
“打擊納粹主義已成為國際共識,維護二戰勝利成果是歷史的必然。打擊納粹主義是俄烏雙方針鋒相對的焦點,俄羅斯總統普京指出烏克蘭由美國支持的新納粹分子領導,在過去幾十年新納粹主義與民粹主義、種族主義的糾纏頗深,處在西方所謂‘自由、民主、人權’的‘保護’下,并被隱藏在‘極右翼力量’的羽翼之下,這助長了納粹主義的囂張氣焰。”李立凡指出,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之后,“亞速營”“右區”等極右翼民兵組織在烏克蘭站穩腳跟,一些烏克蘭人甚至對這些組織懷著“感激”“欽佩”之情。美國國際開發署項目前官員、學者喬什·科亨在2018年發表的一篇談及烏克蘭新納粹問題的評論文章中這樣寫道:“在這些組織中,更極端的人所宣揚的是一種不寬容的、狹隘的意識形態,從長遠來看,這種意識形態將危及烏克蘭。”“納粹主義”曾給世界各國帶來難以撫平的傷害和苦痛災難。二戰結束后,世界各國聯手打擊“納粹主義”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共識,而維護二戰勝利成果是聯合國各成員國的共同財富,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置身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成為維護國際安全與穩定領域的關鍵因素,更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方案。孫祁告訴記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國際社會建立起以聯合國為主體,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機制的全球治理框架,雖然這個框架并不完美,但它是人類社會邁出的重要一步,為過去幾十年世界和平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堅定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和國際公平正義。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我國的獨立自主是在對外開放背景下的獨立自主。各國走向開放、走向融合,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大趨勢;各國相互協作、優勢互補,是人類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代表人類生產關系演進的方向。”孫祁強調,在這一進程中逐漸形成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既是經濟規律使然,也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中國在對外開放中得到充分發展,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激發了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提升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水平。中國也在開放中促進世界經濟繁榮,作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生產出物美價廉的產品,滿足世界人民需求。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推動全球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主要穩定器。
習近平主席指出:“什么樣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對世界好、對世界各國人民好,要由各國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說了算,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孫祁強調,推動全球治理變革不是推倒重來、另起爐灶,而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朝著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意愿和利益的方向發展。
“正如中國領導人所指出,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大方向沒有改變,要引導國際社會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李立凡強調,當今世界受地緣政治危機影響,已經出現反霸權浪潮,各國需要順應世界多極化趨勢,切實推動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記者王鏡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