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人民幣國際化 促進多邊主義全球化
- 發布時間:2022-06-13 10:45:36
- 來源:中宏網
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發揮人民幣促進多邊主義全球化重要金融支撐作用,提高人民幣結算是我國及全球金融安全重要保障和加強我國貿易大國地位必要手段,人民幣發展為全球儲備貨幣的新地緣經濟轉變,必將積極影響全球生產和生活,有利于國際和平穩定的發展方向。加強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目標過程中,傳達出中國經濟增長基本面穩健與相對寬松貨幣政策的基調,顯示人民幣價值及人民幣國債更具上漲動能,彰顯人民幣的更高投資、儲備和結算安全特性。
“一帶一路”投資-資源關系等是人民幣國際化重要支撐。以及俄烏沖突形勢下俄羅斯油氣煤能源、農產品等更傾向于向我國輸送,原材料、燃料等中間品貿易成為“一帶一路”區域貿易主要形式,沙特、伊朗等國普遍改用人民幣支付的正是資源開采國、輸出國。2017年“一帶一路”中間品貿易占區域內貿易的61.0%。這有利于“一帶一路”國家充分發揮資源稟賦,更好融入中國積極主導作用的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物流鏈、價值鏈,實現聯動發展。
人民幣作為全球外匯交易貨幣地位不斷增強。2019年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接近20萬億元,是2009年的5000多倍。疫情中的2021年,中國五大貿易伙伴的韓國和日本,兩國間以人民幣計價的對華貿易額同比分別增長18.4%和9.4%。2022年5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人民幣的權重從10.92%提高到12.28%,提高1.36個百分點,鞏固了中國在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中的貨幣地位。IMF聲明說,中國人民幣重新估值“是基于2017-2021年間貿易和金融市場的發展”。
人民幣作為全球儲備貨幣地位得到肯定和持續鞏固。法國、比利時、斯洛伐克、德國、西班牙等多家歐元區國家央行先后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人民幣資產兼具低風險、高收益兩大特質,2021年巴西央行把人民幣資產在其國際貨幣儲備中的份額提高到4.99%,這與2020年的1.21%相比增長四倍。2021年底,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所占比例達到創紀錄的2.79%。至2022年5月,超過75個國家和地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國際獨立智庫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預計,到2024年,將近30%的央行會增持人民幣儲備,另有70%的央行考慮長期增持人民幣。
與更多國家達成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人民幣結算CIPS系統國際化進展良好。至2022年初,已有俄羅斯、沙特、伊朗、委內瑞拉、印度、越南、緬甸、馬來西亞、日本等28個國家官宣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更好加強地區經濟韌性。中國已與約40個國家和地區達成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到2022年5月,中國與東盟成員國、日本、韓國之間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規模達到約3.8億美元。人民幣國際化豐富全球貿易貨幣結算方式,促進全球貨幣體系多元化,是對國際貨幣體系的補充和完善。中國人民銀行2015年10月啟動CIPS系統,2018年人民幣結算系統交易額增長八成,超過26萬億人民幣,至2022年4月,已有100多個國家的1900多家金融機構與中國內地和香港使用人民幣結算,CIPS成為越來越多國家擁有美元以外結算手段。
非洲“人民幣化”進程提速。我國是非洲國家最大貿易伙伴,也是我國面向未來的重要經濟騰越空間,人民幣正在成為非洲的通用貨幣。2018年,14個非洲國家啟動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肯尼亞、尼日利亞和南非等非洲經濟大國率先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對推動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的發展極具意義。至2022年5月,人民幣在非洲大陸使用范圍不斷擴大,人民幣已經成為覆蓋整個非洲的金融工具,我國與非洲貿易隨之更深度廣度拓展,人民幣經濟學將塑造非洲未來,牢固我國與非洲無猜忌共同命運體關系。
民營數字經濟、互聯網金融平臺助力人民幣國際化和釋放金融能量。2020年中國民營企業為主體的跨境電商總進口額比2019年增長16.5%,達到5700億元人民幣。民營企業為主體的移動數字支付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支付寶在英國、印度、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等9國和地區落地,已與250多個金融機構合作,騰訊公司的微信跨境支付超過49個境外國家和地區合規接入;民營企業在一些國家包括歐洲國家如黑山共和國,已經控股國家銀行,民營金融互聯網平臺更是悄無聲息加快向東盟布局,極為活躍具競爭力,有利于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及國際貿易結算去美元。(作者吳躍農: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