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形勢嚴峻,中國經濟精準發力穩中求進
- 發布時間:2022-03-11 15:11:38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3月11日電(記者 王鏡榕)3月11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回答美聯社記者提問時表示,“今年經濟確實遇到了新的下行壓力和挑戰,且不說各種復雜環境在變化,不確定因素增多,就是我們本身要實現5.5%的目標,它的增量,也就是中國百萬億元量級以上GDP5.5%的增量,就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經濟總量。”
全球經濟滯脹危機的可能性急劇上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做出了清醒且精準的判斷,報告指出:‘全球疫情仍在持續,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大宗商品價格高位波動,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中宏觀察家、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戴穩勝在接受本網記者采訪時強調,“盡管困難重重、風險積聚,我們認為中國有充足豐富的工具抵御風險,中國有信心也有能力應對形勢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滯脹危機挑戰,實現5.5%的GDP增長目標一定能順利完成。”
“在疫情全球流行的趨勢仍未見終結,歐洲、中東等地地緣政治沖突愈演愈烈,全球經貿往來和國際合作阻力持續放大等風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發生全球經濟滯脹危機的可能性急劇上升。”戴穩勝告訴記者,疫情仍在對全球經濟產生持續沖擊。疫情起伏不定,國外防疫政策的放寬并不能根本改善勞動力緊張短缺的問題,海外疫情后遺癥可能帶來潛在的勞動力供給不足風險。其次,兩年來疫情對全球產業鏈已經造成了短期無法快速修復的破壞,地緣政治沖突使得全球產業鏈更加脆弱,全球產業鏈的不穩定風險顯著提高。三是近期的俄烏沖突以及此前歐美經濟刺激政策等帶來的大宗商品價格暴漲趨勢仍將持續,也將對供給端形成持續壓力,特別是能源和糧食價格的持續上漲對眾多發展中國家將產生巨大的生存壓力。
“穩增長”與“防風險”精準發力
對實現中國經濟5.5%的GDP增長目標,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子超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首先是疫情防控經驗豐富,發展大局不受影響。在疫情防控上,全國各地探索了多樣化的疫情防控措施,已經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和成果,特別是冬奧會的閉環管理和廣州健康驛站等創新管理機制的實驗運行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雖然,當前奧米克戎變種疫情在國內多點暴發,使得防疫形勢又驟然緊張了起來,但我們相信在今年一定能總結出長期化、常態化、動態化的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路徑措施,在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同時,使得國內經濟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與發展。
第二,財政支持力度大且仍有余力。在財政政策上,政府工作報告中今年的財政赤字安排數額較大,達9.8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3.65萬億元。此外,今年1.65萬億元的央行等機構上繳利潤將用于大幅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幫助地方財政特別是縣區財政緩解減收壓力。上述轉移支付資金將納入直達機制管理,快速精準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對我國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較大。而且,盡管財政赤字額度較大,赤字率只有2.8%左右,處于較低水平。這說明在財政政策上,我國政府仍留有余地,央企上繳利潤的靈活使用,也表明了在我國的財政政策中仍預留了較大的政策空間。在全球經濟危機更加嚴重之時,仍有大量的預留資金和預留政策可以持續發力,加大對國內經濟的支持力度,保證國內經濟的穩定正常運行。
第三,貨幣政策工具充足,回旋空間大。首先,我國宏觀杠桿率已經連續五個季度下降,這為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釋放了空間,使得貨幣當局有能力、有空間通過特定性、支持性的貨幣信用政策,幫助市場主體渡過難關,促進經濟復蘇。二是常規的貨幣政策工具箱中,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水平均處于一個相對較高位置,對于未來貨幣政策調整上仍留有一定空間。此外,近年來結構性貨幣政策的實施成效顯著,優先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精準發力”,定向支持實體經濟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可以避免“大水漫灌”,實現在“穩增長”的同時兼顧“防風險”。
多措并舉護航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李克強總理在回答美聯社記者提問時指出,如果說我們今年采取的舉措不僅是應對短期的,也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決不預支未來,是可持續的。正像記者朋友提到的,中國還有應對氣候變化、收入差距、債務等眾多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中長期過程中,包括今年去有力地應對。有關方面的措施我們都在安排部署,中國現代化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需要在這個過程當中用發展的辦法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在復雜多變、前景黯淡的國際經濟形勢之下,中國經濟要順利發展,必然會經歷若干困難。但中國政府調控工具豐富有力,即便未來全球發生較大的不利變化,中國經濟也一定能取得較好成績。”戴穩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特別是近幾年的房地產調控使過去多年來房地產行業累積的泡沫基本消除或至少已降至一個較低的風險水平,因此我們也能看到在進入2022年后,部分地區的房地產政策也有所松綁。可以說通過近年來房地產的有效調控,有效解決了房地產行業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問題,拓展了中國經濟風險應對空間。特別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加強長期穩定支持。”和“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科學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中國持續加強在科技創新上的投入力度,不僅能有效帶動社會資本加強科技領域的投資,為今年實現既定目標助力,更將為我國中長期的經濟增長做好力量儲備,為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持續注入活力。”戴穩勝說。